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说:“画画太难了……”说这种话的学生不在少数。跟学生聊聊美术,也会感觉到学生的这种内心的压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也感到了困惑。于是,我努力从更多方面去寻找答案。这期间翻阅了大量范画书籍,从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又不是单纯的动手就解决问题的。它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动手实践,而且要动脑思考,且二者要完美结合,所以在课程实施时,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学习画画是非常重要的。
每进入一个阶段性训练时,都会先讲解,连同过渡性原理,承前启后,面面俱到讲解一遍,再做示范,示范过程也是详尽讲解。学生画画的同时及时指点,修改,作业认真讲评。每课段实时总结,大到宏观定义,小到微观解析,做了很多工作。但对于一大部分同学仍然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效果,还是有学习困难,能从他们作画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作业中,感受到学习的吃力。同样的学习的主动性也得不到发挥。
我也经常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希望找到突破口,来突破这个瓶颈。经过认真思考梳理,发现以下几点集中问题
1课程设置
对于高中生来说,课程的设置显得有些单调。长期面对同一个课程训练时会觉得枯燥无趣,这对于初学画画的学生来说尤其明显。同时对于初学者缺乏新鲜感,没有足够的专一的注意力完成一整个训练课程。通常美术的一个课程会持续少则一周,多则数周。且统一课题的训练方式,训练内容都是相似的,每个课题的训练又大概相类似。这样对于初学者就可能只剩枯燥与浮躁了。所以,在初学者身上,更多的是循序渐进的培养耐性,要想画好画,必须专注,而且是长时间的专注。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有很大难度和挑战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引导。课堂在循序渐进中进行,耐心在不知不觉中建立。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在理解层面
学生学习的理解层面,会存在一些固有的习惯,甚至可以称之为“坏毛病”他们也能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却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出错,问起什么都懂,也可能都会辩解了,但自己动手又是一团糟。足以说明没有进行积极的思考,靠偶然,凭运气,并没真正理解内涵。我们作为老师的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对于绝大部分知识是能在集体的授课讲解中得以理解运用的,但不乏部分同学不理解,这就要针对性的去补充,保证知识点人人过关。
3学生本身就缺乏学习的热情,他们学习的目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只是为了考上大学,不是出于对美术的热爱而学习的,出于这种目的,也就没有什么兴趣可言。针对这类同学,要更加付出,耐心教授,当他们发现自己是在一天天变好,那么他们的兴趣,积极性也会调动起来,最终也不会比别人差的。
4调整心态
在平日的教学中,与其说是一中考前准备,倒不如说是一种学生潜能的挖掘过程,注重一种综合能力的提高。真正理解从画面当中体现的那种能力层次。是学生真正理解美术这门专业的特殊性。既能坚持刻苦训练,又讲究方式方法。同时作为教师,也要更加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转化率,创设更为生动的课堂,有计划,有步骤的分解显得枯燥的阶段训练。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