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消息:
! 今天是

新闻资讯 > 教研科研

读书心得体会

2016/1/12 17:41:45   来源:本站   作者:张素梅   人气:6709次
     古人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善读书有利于修养心性。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的确是精神食粮的享受。《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一书,分为教育习惯、教学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五篇,共100个好习惯案例。它是一部研究教师习惯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对教师影响最深远、最直接的经典著作。它必将成为广大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读、可思、可取、可鉴的范本。

      教育从爱开始,感动从心开始。教师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教师对学生的无限爱心应来自教师对教育的无限忠诚,教师的母爱精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她能彻底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如像母亲一样,给学生无微不至地关爱,帮助学生,不厌弃差生,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

      读了《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我才深深地领悟到教育的真谛,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交流,灵魂对灵魂的塑造,境界对境界的提升。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理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

      教师给予学生爱,会自然而然的激发学生对教师对他人的爱,反馈回来,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心理学家称之为是“动情效应”。这种效应会产生良好的的结果,学生会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会愿意接近老师,把老师看成父母一样的亲人,听老师的话。 

    师爱,好似春雨,润物细无声;犹如春风,恬淡而惬意。然而,更多的却是“相关情无限”的诗意,是“沾襟比散丝”的柔情;是“无理而妙”的机智。没有人愿意成为特殊学生,如果作为师者只是一味地责怪、埋怨、打击又有何益处呢?更何况成为后进生本身并不是一件幸福的、没有负担的事,他也要承受很多心理压力。正像魏书生所说,他们得顽强地坐在课堂上,同样得挺直了腰杆,去学他们可能根本不懂的英语,或者解析如天书般的应用题,课后还得做他们力不能胜的习题。他们如此执着、坚持已是不易了。   

      当我们面对着一双双明澈、透亮的眼睛,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教育的责任不单单是完成一份份作业,做好一张张答卷,而是应该让每一个孩子在愉快地氛围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扬起生活、理想的风帆,驶向更广阔的空间。   

      正如书中所说:“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爱,一个伟大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字眼,是每一个教育者不能亵渎的字眼。一个没有爱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渎职的教师。爱学生,不仅是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关心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与愉悦,让孩子们觉得在校园里是一件既紧张又快乐的事,让你的学生觉得当你走进班级时他们是充满期待和愉快的,当你事隔几日回到校园时孩子们会兴奋地告诉你他们在想你……爱,实在能带给人温暖和享受,懂得爱的人才会被更多的爱包围,吝啬爱的人永远只能活在寒冷的冬天。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石头,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教育需要爱心,孩子渴望关爱,我们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去接纳每一位学生,以一颗慈母般爱心,滋润着每个孩子心田。教育工作有苦有甜,只要我们不断在学习实践中提高自己,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要像一滴晶莹的水珠汇入浩瀚的大海;像一株芳香的花朵簇拥在姹紫嫣红的花园;用无私的爱心和教育的艺术来诠释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含义,我们相信:爱满杏坛,春暖花开。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犹如喝到了一杯仙露琼浆,那种感觉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教师只有重视读书和学习,其视野才越开阔,思想境界才越高,敬业精神才越强,教育教学质量才越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坚信一个道理——“孩子,是一株幼苗,不是一段朽木”,我们经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要塑造灵魂,仅用知识是不够的,它需要心灵与心灵的撞击,需要老师用全身心的爱去滋润每一颗稚嫩的心。

       一句话:解放教师,解放学生,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以后的教师生涯中,《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将成为我学习的榜样,每天坚持好习惯一点点,方能向前迈进一大步。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热门资讯

top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