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消息:
! 今天是

新闻资讯 > 教研科研

中国美学史的巡礼——《美的历程》有感

2016/1/12 16:05:59   来源:本站   作者:刘奇   人气:6904次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贱、汉画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

  高中历史书的第一课就从中国古代文明开始讲起,长篇累牍地讲述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的变迁。得出的结论异常简单:器物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器质地坚硬、易采集,溢美之词基本全献给了铁器,青铜器被戴上一顶叫历史局限性的大帽,中看不中用,简单配两张图上去,至于青铜器上画了什么就别指望老师给你讲了。
  
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把青铜器独立成章,承接远古时代先秦精神,并将其作为一种审美趣味进行解读,把青铜艺术狞厉之美的本质归因于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体现了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同时引用郭沫若的观点,将青铜艺术分为四个不同时期体现不同社会背景下审美趣味的流变。
  
读完饕餮青铜这一章节,我忽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去品味和把玩。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远不能代表历史的全貌,艺术的发展脉络同样也是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由于后者体现了更多人民的审美意志而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中国人读历史喜欢钻研帝王之术、能臣之道,总希望从书堆中找些能为现世所用的经验教训,而的历史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作者在引言中说道:时代精神的火花凝练,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是人一唱三叹,留连不已。如果说历史上波涛汹涌的政治斗争体现的是中国人的计谋和对人性的拿捏,那么百花齐放的中国艺术则是对中国人心灵美的诠释。可惜的是,我们从来没有很好的审视过这些,更别说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了。文化大革命、林林总总的旧城改造运动,无一不是对艺术的蓄意摧毁。如果前者可以解释为革命年代的狂热和无知,那么后者就是赤裸裸的以发展的名义搞破坏。姑且不谈艺术本身的美感,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民族数千年来的审美积淀,正如结语所说:美的历程是通向未来的。而由于我们的无知和鲁莽,对艺术的敬畏和欣赏又夫复何言?延续千年的璀璨艺术文明是否真的会在我们的手中戛然而止?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国式的教育只会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价值判断,至于为什么则从来没有为什么。美术老师说《韩熙载夜宴图》画得好,为什么好?因为老师说好。审美教育的缺失使我们只得审丑,我们早已不具备对高雅艺术的鉴赏能力。高考语文考古诗词鉴赏竟都能有公式的套用:某某字用得好,化静为动,描写了一副什么景致,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但话又说回来,欣赏美的眼睛是单纯的教育无法赋予的,同时还有赖于环境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养成,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不敢说《美的历程》我究竟吸收了几何,但至少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心甘情愿地匍匐在地,静下心来接受古典艺术的熏陶,沉醉于一个细腻精巧的世界,一种如手淫般的快感被躁动的细胞迅速释放:中国文化,你丫的怎么那么撩人?
  
忘了是谁说过这么一句话:艺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大意如此,原句记不清了。希望更多的人能看看这本书,补上一堂迟来的艺术课,体验一下你一直以为无聊的中国文化——其实真正无聊的是大家受的教育,一双能欣赏的眼睛必会看到更多妙不可言的精彩。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热门资讯

top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