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热点经济书刊《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在社会上影响很大,读后感受颇多。这本书的作者在扶贫工作中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就是自己和被帮扶者的焦虑竟然极其类似!于是他联合专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一个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但是他们都宁愿相信这种困惑是由于资源稀缺造成的。但是,这些稀缺其实都是表象:资源稀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稀缺心态。
这个论点很好解释了周围一些让人头疼思想。在我们工作实际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们学校的师资力量哪里能比得上某某学校!”“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没有得到改善!”“这一届的生源太差了!”“给我们安排的教学任务时间太紧张了!”……这些抱怨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但是,归根结底,这些思想源于作为主体的“人”在寻找客观原因表达对现实失败形成的借口。
一、解放思想,改变人才稀缺的途径
如果平时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优秀的师资向优秀的学校转移,越是人才稀缺的学校,越难以聘请到一线的优秀教师。一个普通的学校,往往是普通教师的数量绝对大于优秀教师数量,而当学校需要作出教育制度改革的时候,尤其是在年轻教师薪资待遇高于资格较老教师的时候,为了平衡教育队伍思想,学校还需要做出一些无奈的让步。
优秀的教师是教育系统的稀缺资源,但阻止优秀教师成长进步的却往往是我们学校本身:在制度里,在观念里,在每一名学校建设者的心里。教师是学校变革的主体,是学校变革的关键行动人。他们可以是学校变革动力,也可能成为学校变革的阻力。就实际情况来看,面对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变革,大部分教师们并不是采取激烈的、明显的对抗态度,而是一种隐性的、消极的不合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认识方面的原因,这其中的主因便是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改变学校人才资源稀缺,尤其是优秀教师资源稀缺的问题,必须从思想认识上达到目标一致,才能凸显教学质量改善的效果。
因此,当一项教育制度改革需要实施的前期,一定要做好沟通,争取政策实施的群众基础。同时,认真观察教师对政策的反应,深入分析导致教师这些具体反映的原因和背景,并研究每一个观点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深层次含义,有针对性的提出减小教师改革阻力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充分保护和尊重教师的利益,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参与学校变革的条件和平台。
二、整合优化,扭转资源稀缺的法宝
有观点认为,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是人为制造出来的。由于人类不断追求更高的品质,而这种追求的本身则遇到时间、空间以及各种资源的限制,不断假设更高目标,又不断被现实所否定,于是产生了一种“过度需求”,当这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人的心理状态便会从寻求客观原因上获得自我认同。于是,学校的地理位置、硬件设施、餐饮质量、校园环境等等都可以作为这个学校不被认同的切入点。
河北衡水市某个中学,原来本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学校,并没有优质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因此长期以来没有被广大学生家长认同。学校经过对标创优和一系列调研后,发现教学软硬件都需要提升,但是限于资金方面的原因,很多方案限制重重。于是,学校决定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全面整合。为了筹集资金,整合资源,他们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首先是利用学生放假的时间,找到当地意向企业,充分利用教学、运动场地搞职工素质培训;其次是为了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降低学校硬件设施的采购成本,他们聘请学生家长参与学校建设的招标采购;第三是为了优化环境,学校组织教职工成立“校园志愿者”,自己动手搞绿化,让大家在劳动中享受建设优美校园的荣誉感。其后不久,该学校实现了“教师无怨言、学生无怨言、家长无怨言”目标,还吸引了不少外地学生前来就学。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学校并不是面对消费市场的企业,也同样需要像企业一样去深度经营,优化资源,整合资源,取得了上级领导的扶持、学生家长的信任,教职工也从中提升了凝集力,形成了一健康发展的新态势,得到社会的认同,弥补了某些资源稀缺产生的不足。
三、构建生态,破解生源稀缺的难题
生源问题,是影响教师心理和社会认识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尤其在近年来,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教育社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家长以及学生“择校”的方便之门越开越大。对于少数重点学校,生源问题还不明显,但是对于大部分普通学校来说,却是较为严重的问题,生源质量已经成为难以提升教学品质的最大借口。
针对这个现象,某中学实施了重新构建学校生态环境的探索性教学实验。对于一个相对封闭和半军事化的教育机构来说,重建生态需要的不是口号,而是可以让教师、学生、家长都能够感受到的改变。就像寒冬之后,无需天气预报以及温度计的提示,人们都能够感受到春风拂面的暖意,自然会换上春装去春游。这个学校发动教师多次进行调查研讨,从原来抓重点班、抓尖子生策略,改变为“要对得起每一个信任学校的学生及家长”“没有人天生蠢笨,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他们从内部抓起,集中优势教学力量,研究每一个班级的具体情况,并有针对性拿出改造生态的实施意见,考核指标也由原来的“有多少尖子生”变为现在的“有多少差等生”。经过几年努力,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影响。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教师感动学生和家长的例子数不胜数,学校也在学生家长中口碑相传,很多家庭也把孩子送到这个学校作为了首选。
春江水暖鸭先知。尽管生源稀缺有社会发展的各种原因,但是改变生源稀缺的现状我们却可以尽力尝试。无需抱怨社会,也无法责怪家长,我们只需要努力把学校教育环境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生态,自然就会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家长的关注,生源的稀缺性天平也就会发生逐渐的倾斜,为我们打开另一扇窗。
四、有效利用,改善时间稀缺的关键
时间的稀缺是存在于这个世界空间不可变更的事实。我们无法改变,只能顺从。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考试分数作为一项硬性指标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分数高低对其未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于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忙于出题、判卷,学生忙于考试、背诵,其它的教育内容似乎根本顾不上了。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这本书中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美国,有一个非常优秀的消防队,队员专业素质极高,收到报警后的60秒内就能穿戴整齐消防设备,并迅速赶往现场。但是,在2005年的某一次报警中却改变了某个消防队员的一生,他殉职了。令人遗憾的是,他不是在火场上浴血奋战发生危险的,而是因为消防车辆急转弯时,车门被掀开,因此被甩了出去撞伤而死亡的。最为常见的理解是由于时间太紧张、车速太快而导致了这个队员的不幸。因此时间的稀缺性被冠为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后来有关专家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认为“系安全带”这个规定的动作是消防队员不应该被忽略的。然而,事实上还是这个队员只关注消防时间的“稀缺性”而忽视了“系安全带”这个简单的动作,如果当时……可惜没有如果!
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尽管不会像以上例子那么精确的时间要求,但也会有教师抱怨德育时间不足的问题。大家过分注重于教育时间的稀缺性,只侧重考试的分数这个指标,忽视最基本的素质教育,包括安全方面的教育,多地也发生了令人唏嘘的后果。
在各个地区不同的学校,人才稀缺、资源稀缺、生源稀缺、时间稀缺问题都不同程度存在,很多普通学校正是在种种“稀缺”的压力下,在思想上找原因,在思路上找方法,在行动上找出路,成为当地极具吸引力的知名教育机构。因此,稀缺并不能作为逃避现实的借口。只要改革陈旧思想,改变思维方式,我们必定可以杀出重围,在平凡的工作中获取新的突破!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