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消息:
! 今天是

新闻资讯 > 教研科研

严歌苓《陆犯焉识》读后感

2016/1/10 20:25:31   来源:本站   作者:高一英语组 蒋芹   人气:6137次
      

“据说那片大草原的马群曾经是自由的。黄羊也是自由的。狼们幻想了千万年,却没有剥夺它们的自由。”

——《陆犯焉识  引子了》

因为平时工作真的很忙,这部小说我读了将近一学期,读完至今,它总像一把枷锁一样紧紧地锁在我的心里,等待着我去用手中的笔把它解开,慢慢地把藏在心里的情感流放。

本可以自由,但家庭的事业束缚着你的脚步,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可能无法预知下一秒的生存状况,这可能言重了,但那个时代的人确实是被时代辜负的一代,他们有理想的心,但却紧紧地被时代的灰色所裹住,你无法梦想,梦想早已被别人所编织。天空总是那么蓝,蓝的那么单调,而《陆犯焉识》描述就是在那抹单调蓝色之下的生活,一个渴望自由的浪子,一心不满家庭安排的婚姻而选择远走追逐所要的自由,但骨子里对家的依恋又让他选择了回国。陆焉识永远也没有想到,做一个有血肉的知识分子是那么的难,在一个斗争的年代没有任何纯粹的知识,没有中立的道德和价值观,这可爱的制度欺骗了他,把他流放到西北大漠,可幸的是,也正因为此,让他找到了感情的归宿,原来他是那么的爱着冯婉喻,他是那么的渴望回到那个他曾经逃离的家,这颗被敲醒的心也一直支撑着他在监狱的生活。他有一颗回家的心,而这颗心的欲望正被曾经对她的辜负愈演愈烈,无论如何他都要回到她的身边,因为他要让她知道,或者亲口对她说我爱你。就这么一个浪子,一个儒雅的文人,却无法抵抗时代对他命运的鞭笞,在这样的年代,谁都没有错,要错就错在你当初所选择的时代,

一 以爱的名义控诉

正如我们所说的,这个年代谁都没有错,谁都不应该为这个时代的错误负责,但我们仍需控诉,即使没有最后的承担者。控诉什么?控诉我们的青春、梦想以及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渴望,以爱的名义向着灰色的天空呐喊。我们心中有爱,却没有爱的勇气,这份被压抑的爱恋,难免被打上色彩,以其它的名义去表达内心的爱恋。

本应该是青春浪漫,对爱充满幻想与渴望年纪,一个年轻人心中都应该住着另一个纯洁的她的时代。但人性的本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所有的性善论者和性恶论者都无法解释这个年代年轻人心中的那份爱。他们爱得那么热烈,同时爱得又那么虚伪。人们彼此的爱恋都据托了一定的政治愿景,社会舆论和个人崇拜超越了个人自由,个人事务都必须绑架在个人理想上——虽然你内心上不愿意,但至少表面上是如此。那是一个可以爱国家、爱社会、爱集体,却不能爱自己的年代。每天无硝烟的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假象的敌人可能使彼此瞬间反目成仇,在这样的年代里,纯洁的爱是那么珍贵,但又显得那样的不协调,最终不得不走向隐秘的地域或者被夭折。在这个无时无刻不在宣扬阶级的年代,爱情也就无情的被上了枷锁,限定了国界,跨境之恋又是那样的荒诞和无法被接受,就算冲破了阶级界限的爱恋,也会向现实的制度屈服。以爱情的名义控诉,控诉每一份流着红色热血但却虚伪的爱。

人所依靠的,除了恋人之间的爱,那就是亲人。我们对亲人爱的依恋源自人本性的流露,动物和人都一样,动物知道照顾自己的孩子,刚出生的小鸡是那样依恋它的母亲,但令人无法想象的是,这份连动物都无法散失的本性,竟然会发生在人的身上。亲人之间充满着怀疑和不信任,对爱的背叛被视为对制度的忠诚和信仰的高尚,天下一家皆兄弟,存有血缘关系的物种之间的血缘纽带也会被制度剪短,这份制度的力量也用同样的方式控制着社会的其它领域。

这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它全然超越了宗教的力量,或者说它正以宗教的方式控制着人们的内心,人们的步调是如此的一致,群体的力量正慢慢壮大,不断的挤压私人空间,群体的思想也慢慢开始代替个人思想,群体智慧的力量全然否决了个人思考的空间。就是这么一个年代应该对缺失的爱负责,以爱的名义控诉,控诉这个年代对爱与自由的压制。陆焉识与冯婉喻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但庆幸的是,在这样单调但又忙碌的年代,他们依然保留了内心的那份纯洁,也因为这份纯洁,造就了一场虐恋,他们被无数次阉割的爱恋依旧存活了下来,即使最后无法相认。相反,陆焉识对子女们的爱,换回的却是被制度渲染变丑的黑脸。儿女们的冷淡,陆焉识选择了沉默和理解,因为他知道,就凭这20年的监狱生活,他就必须选择原谅他的子女们,因为他们也是可怜的受害者。

二、以命运的名义控诉

命运天注定,人们总是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的命运。苦难的人更倾向于相信命运论,相信命运能使你释然,看淡生活,理解平常心的哲学。但并不是意味着个人对自己的命运就毫无影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轨迹由自己来完成,当你发觉有一天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安排的时候,你会陷入索然无味的生活,也也有可能走向释然的境地。

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文革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而在这个时代里面的人,自然就与战争为伍,从出生、恋爱、结婚生子直至死亡,可能人的一生都在战争中度过,而他们的命运也被烙上了时代的战争色彩。改变不好的命运是每个人的向往,而正因为如此,他们一直为此而努力奋斗。抗日战争,人们是为了摆脱被外敌欺压的命运,国共内战,是为了寻求一个自由与公正的社会,与命运的都在从来没有停止过,一场战争接着一场战争的胜利,最终也没有摆脱战争的命运,时代变了,但命运并没有改变。陆焉识也经历过这样一场命运,清末举人家族之后,书香门第,但还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没落。陆焉识通过读书出国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陆家家族随着战争也走向了没落。

谁应该为你的命运负责,回答肯定是自己。但是在一个自己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时代,那么这个时代就要为每一个人的命运负责。国家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好多人从来没有想过,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去爱这个国家,虽然他们并搞不懂爱的对象是谁,但又一点人们是清楚地,即爱国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就因为它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才会使他们坚定不移地选择去爱,这种爱过于痴迷,谁也搞不明白原因,就像对一个人的崇拜全然超越了个人内心的信仰,或者它已经成为内心的一种信仰,这种盲目抑制了对它反思的能力,你只能毫无理由地选择区相信,容不下半点质疑。这个年代的人的命运,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被编织着。

陆焉识从小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在外国留学的时光,让他接收到了不一样的精神气息,让他更亲密的感受到自由更宽广的维度,当正因为他的这一份不一样的视野和经历,使他今后的命运注定与苦难通行,他无法预知自己的下一秒会如何?就像他大儿子说的那样,谁又会料到哪一天运动又把你拉出去重新审判一次。

不知道为何被抓,也不知道为何被抓进监狱,甚至不知道为何自己对无期的申诉被判了死刑,最后又不知为何自己又被改判为死缓。命运就像这样滑稽可爱,你无法对它给予任何影响,只能静静地数着生命钟的秒表一直往前行,然后默默等待未知的命运降临。命运变得单调和被动,好像有一股力量无形地主宰着它,这股力量不知源头也不知去向,反正它就这样和每一个人的命运和整个社会的命运开着玩笑。

在西北大漠流放的日子,陆焉识开始与自己的内心交流,在这里他发现了他的真正所爱。虽然每天都不得不为自己的下一秒担忧,看守的解放军随时都有可能以一个说不清的理由让你一枪毙命,恶劣的狂风不知什么时候把你卷走,三年大饥荒的岁月让每一个人都过着几乎接近绝食一般的生活,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身边狱友慢慢死去的时光里,陆焉识心中的希望之火愈演愈烈,他不断给婉喻写信,他每天在大脑里为婉喻盲写自己的狱中生活,他每一天都充满希望,希望有一天能亲口告诉婉喻我爱你,希望用自己仅存的光阴弥补曾经自己对婉喻爱的无视,陆焉识用这些希望与自己未知的命运抗争。

陆焉识与冯婉喻一直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与命运抗争着,虽然当命运来临时是那样的无助,但至少他们没有像他们的子女那样选择向命运低头,整个社会都向命运低头,而掌握命运的这个人,也在没有多余的力量去控制这种局面,或许,这种局面才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人们生活在单调的蓝天之下,遵照着为他们预设的命运轨迹,去加入编制别人命运的这个行列,而另外一些人,正在以命运的名义向他们控诉着。

三、以自由的名义控诉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多么优美的诗句啊。自由,拥有烂漫主义的情调,诗一般地存留在每一个人的情感之中,人们待它如处女般圣洁,但理想中的东西都会被现实无情的压制。追求自由就像追求幸福一样,是每个人的天性,当这种天性被认为的剥夺以后,人就不得不带着枷锁行走在每天的日子当中,而这把枷锁成为每一个人的普遍现象,那这把枷锁就锁住了这个时代。

《陆犯焉识》是一部向不同时代叩问的书。民国时期,人们被混乱的经济和疯狂的物价困住自由,潜藏在身边的特务可能就此打乱你自由的生活。时代变快了,新的制度建立了,但变没有改变命运这把枷锁对社会的束缚,改变了的只是这把枷锁的形状。人们开始互相猜忌,亲人之间开始有隔阂,生活中总是有一双眼睛盯着你看,无论是你的衣食住行还是你的私密生活;家里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人破门而入,把屋子掀得天翻地覆;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拉到众人面前批斗,那是一个喜欢斗争的年代,喝了洋墨水的只是分子往往没有好下场,陆焉识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西北大漠的劳教生活让他习惯了自由被剥夺的生活,当回归自由时,他反而被现实的冷漠所伤害,时代变了,这个社会变了,但没有变的是来自于这个时代人的内心,他们从来没有走出束缚,即使给他们打开自由的那扇门,他们依旧在互相利用和猜忌,人们还是依旧的谨慎,生活中的好多东西都变了,唯独人心依旧,也许这是一个时代的伤痕,这道伤痕也只能留给时间来医治,也只有时间才是唯一的解药。

身体的束缚永远锁不住一颗心的自由。

四、以爱的名义宽恕

宽恕是需要多大的胸怀和胸襟,任何苦痛的折磨就在那么一刻得到原谅,更确切地说应该是自始至终都没有责怪过。二十年的自由和青春需要怎样的事务才能被弥补,改变自己被错误的拘押好像就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宽慰。但给了他们清白,却改变不了别人对他们的冷眼旁观。多少伤痛无法数清,而陆焉识选择了用爱去宽恕这场对命运错误的安排。

陆焉识感谢这段西北大漠的日子,因为正是这段痛苦寂寞的旅程教会了陆焉识怎样去爱,也是这份爱支撑着他的每一个日月。面对被社会改变后的子女,他无法再去重新改变他们,社会的痕迹已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心底。对于整个社会的改变,他选择了沉默与接收。

一个永远回不去的家,一个永远等不来的人,两人近在咫尺,但心却相隔天涯,而连接他们的是彼此的相思雨爱慕。他曾经辜负过得爱已经无法弥补,但他并没有放弃,他买回祖家的老房,重新布置带他回到他们曾经共同的记忆,但为时已晚,她已经无法与眼前这个她等待了20年的爱人相认,他也只能活在了她的记忆当中,直到她生命的终点。

“他回来了吗?”

“回来了”

“还来得及吗?”

“来得及,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路很远。”

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选择等他

他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与她泪别

就是这份爱,让他们选择了宽恕

他选择做浪子,带着婉喻,像动物一样毫无顾虑自由的生活在一起

我最喜欢书中这样的句子:

你从来没向我要求什么

包括爱

我不爱你时

你依旧爱我

我爱你时

你却不知

——致婉喻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热门资讯

top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