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在讲台上度过了亦喜亦悲的十年。十年的教学,给我的教学生涯增添了很多绚丽的色彩,但是,在这个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在夹缝中艰难的前行。这几年,在我们教育界一直提倡新课程改革,而这一改革也一直延续至今,并且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负重前行。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毕竟,很多教师,尤其是一批年轻的教师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两股风潮的作用和它们带来的影响,也就不能真正的在语文教学中将这两种思想有效的实施。
数年前,我曾读过《课堂密码》这本书,有了一定的收获,自己也有一些想法。虽然,我也仅仅只是一个年轻教师,在教学的经验上不能和那些老教师相提并论,但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姑且把我这几年工作中一些不算成熟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一、语文教学应该正视所处的地位
语文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最为深远的教学,这在中国的历史中具有极其深厚的价值和超凡的地位。因此,几千年来,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一代一代的更新之下,语文教学也在时代的发展之下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当世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很多学科都利用自身的优势紧跟时代的潮流,逐步走向了教育教学发展的前端,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因为种种原因,变化不足,发展缓慢,逐渐在人们的意识中被边缘化,这让很多语文教师也有很深刻的感受。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放下所谓的大学科的架子。“语数外”三门学科一直都是中学教学中的领航者。但是,我们语文教师日益看着学生“重数学而轻语文,崇外语而忘母语”的现状愈演愈烈,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是无奈的叹息。既然现状已经如此,我们不如就此放下原有的架子,把我们的语文教学放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去。
其次,我们需要向其他学科学习。时代的发展的大潮,总会淘尽那些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事物。为什么一些原本不起眼的学科在这几年的发展中独领风骚,这必然有他们的可取之处,而那些成功的经验就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二、以人为本,贴近生活
总有学生抱怨我们的语文课太枯燥,书本上的文章不够吸引,学生学习的选择面不广。的确,我们没有那些能吸引学生的科学实验;我们也没有那些能唤起学生热情的“潮人潮语”;我们也缺乏走出课堂、贴近生活的人生体验……
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是巨大的,但是他们对某一门学科的热情却不同。语文课本总是那样的冷冰冰,任你的文字再隽永,任你的插图再亮丽,坐在课堂,面对四面墙壁的学生,他们永远只是被动的接受书本上的知识,而毫无热情。更有甚者,学生脱离了生活,根本无从理解书本上那些无限壮美的河山,那小桥流水的柔情。
新课程的改革,是需要我们用更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希望能更多的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要能更多更有效的利用身边的资源。我们无法带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不妨利用假期带学生去金湖一览荷花的柔美;我们无法带学生领略郁达夫笔下那江南的冬景,我们也有别一样的冬景可以欣赏。电脑的普及,新教学设备的更新都可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原有的框架模式。当然,对于这些新的教学设备的使用也需要精心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接受心理,这就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学生总是比我们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新事物,他们的心里也许很难挤进那些我们曾经奉为经典的文章,他们追逐的是更新更奇特的知识。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注重与时代接轨,让那些沉睡了千年的古代文学在新世纪焕发新生。学生总是很怕学习文言文,因为那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很多的学生一提起古文学习总是提不起精神,因此,他们可能会对那些其实充满生机活力的传统文化也一杆子打翻。
其实,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能历经千年而不衰,就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要想将祖国的文化真正的传承并且在新时期能有更新的发展,这就需要有接班人,而学生无疑是未来的传承者。一方面要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延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要让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给他们更多的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那些可以震撼人心的文化。而这一方的传输,就需要我们教师用更为新颖的方式,用贴近学生的话语去点燃学生心底里的那把“火”,让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更为深刻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跳出课本,自由飞翔
要想语文教学有更新更快的发展,有必要让语文教学有更广泛的灵活性。同样是教书,同样的一篇文章或者是一个单元的课文,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些自由,让他们从自己的阅读中挑选一些文章进入课堂教学。课本的编写一直是那几位高高在上的专家学者,他们有高深的理论,有丰富的经验,有成熟的思想,也自然会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我们的编者制定好大的方向的基础上,如果能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那么,将对他们的学习兴趣的提高有更到的帮助,这也有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语文教学的发展如何,小的方面是关系到学生个人素养的,而往大的方面来说,就是关系到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如何更好的推进语文教学是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年轻教师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不足,也许认识不深或者有很多不到之处,但是,我们确实想要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有用的意见,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