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消息:
! 今天是

新闻资讯 > 教研科研

教有所法,教有所类

2016/1/8 16:10:17   来源:本站   作者: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生物组刘改   人气:6078次

——《课堂教学技巧》读后感

工作至今已有五个年头,一直在一线教学工作。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一直忙碌的奔走在教室和学生之间,虽也学习借鉴许多杂志上先进的理念,但总是不能沉下心来细细思考。在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下,我认真阅读了肯尼斯·莫尔的《课堂教学技巧》一书,品味其独到的视角,对现状深刻的剖析引领我反思其深邃的思想,以前只觉得上课时要精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听到我在讲什么就行了,但是通过阅读我才知道,课堂教学实在是包含了很多内涵。

一、反思教学

教学是一种要求长时间工作和准备的挑战性工作。克拉克和斯塔尔认为教学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或改变某些技能、知识、理想、态度或者评价的尝试。布鲁纳将教学定义为帮助或者规范成长的一种努力。传统的教学教师在本质上是命令的,是需要不断实践,教师的教学才会变的有效。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节进行反思和自我分析,反思并关注于课堂事件而不是关注个性,进行系统性的观察一遍找到教学和学习的行为模式。

唐纳德·克鲁克香克,是最早倡导反思性教学的人,他认为反思是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学习关于教学的一切。随着教学时间越来越久,教学可能变成一种常规事物,于是技巧很少被使用,或者很少进行事先的思考。但是,通过反思性教学,教师根据学生需要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对课程是否满意,这样教师才会以不同的教学材料和方法来培养不同需要的学生,并形成自己的规则、纪律和教育哲学。

二、根据学生差异制定计划

学生都是有个性的,现代教学大纲都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类型不同,他们拥有不同的学习途径。有人属于听觉类型的学习者,他们通过听就能很好学习;有人属于视觉类型的学习者,他们通过看或者阅读就能很好学习;有人是身体性的学习者,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材料来完成学习。有些学生学的快,有些学生则学的满。有人需要教师给与指导帮助,有人则可以自学。教师应该在平时多观察学生的不同学习类型,一种很好的方式就是访谈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根据学生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类型,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适应不同的学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同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调整,适应教学。

教师在对教学进行个人化的理解同时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因此会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为了让教学最有效率,就强调教师应该更多的思考教学和教学问题的解决,了解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常常需要教师在知识巩固和课堂管理上采用新的技术。

三、教学语言

教师必须学会与群体互动,并且用他们的声音来强调要表达的要点。学会变化声音的轻度,并且能让班上每个学生都能听到。首先是语调。是否抑扬顿挫?这关系到你的教学语言是否充满激情?然后是音量。不能太大或太小。接着是语速。语速不能过快或过慢,要根据授课内容,要点调整速度。还有停顿。讲课时是否留下了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有的时候明明讲的是很重要的内容,需要给学生点时间考虑,消化,可是,有的老师往往一语带过,学生有的没明白也就没有时间思考了,所以,适当的停顿是必要的,语言的重点更要突出。最后是发音。上课时间尤为宝贵,这就要求教师的发音一定要准确,而且还要注意语境,教学中是否有过多的重复或口头禅?是否有读音或发音错误?是否有不文明的脏话?

真正想让语言沟通在课堂上起到作用,还是要在课前应该有个基本的设计:说什么、怎么说。因为,平庸的语言,缺少妙趣横生、妙语连珠,不能吸引学生。平淡的语言,缺乏卓越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不能感染学生。语言及其表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教师品位的一种体现方式。教育质量总是与教师拙劣的语言及其表达相关联的还要关注教师语言中的“理”和“情”。“理”,就是思想,是思想的表达和对学生思想的启迪。教师讲课要使学生产生一点想法。“情”,即情感表达,缺乏情感冲击力的课,不是一节好课。充满激情的语言,能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暗示。对于教师语言表达形式还有基本的要求:要求教师上课时应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语气合理、张驰有度。

然而课堂是千变万化的 ,不论教师做了多少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总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它要求教师具有充分驾驭课堂的能力。知识内容没有变化,但是所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作为一个教师不能让自己的教学模式化,要追求教法的新颖,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分模块进行,让学生在不同的模块中体验不同的教学手段,始终让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力。

总之,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热门资讯

top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