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消息:
! 今天是

新闻资讯 > 教研科研

在地理课上如何加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015/12/12 22:01:56   来源:本站   作者:王凤兵   人气:5122次
 

摘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地理课堂中的重点由过去对学生知识方面的高度要求变为现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在地理课堂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产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学习,并学会如何自主学习,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这一问题上,本文基于半学期的实践经验来进行探讨,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地理课堂;学生;主体;教师;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育也在其前进的步伐中不断更新和发展,新的教学理念不断产生,结合教学实践的总结,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新课标应运而生,这是教学过程中必然发展的产物。新课标的实施,弥补了过去教学中的不足,对新一代学生的发展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以往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知识的被动接受,学生不会主动地去探索学习,教师也不会大幅度的展开发现式教学,在以往的课堂上还是以接受教学为主,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改革下产生的新课标的要求,满足了当代学生的知识需求和能力需求,能引起他们在学习中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知识的实用性更强。

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其学科的独特性,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新课标的运用,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更适合于现代学生的身心发展。在课堂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只有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他们才会主动地学习,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那么,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师生关系的处理

    1.关注学生,朋友式的角色定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而不应心存偏见,对部分学生不予重视。同时,教师应以朋友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比如,本次见习中,在一堂地理课上,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一位教师要求一名学生:“把你的想法讲给老师听听”,而在另一堂地理课上,另一位教师则对这名学生说:“把你的想法讲给大家听听”。其不同处只有两个字之差,却反映出了两位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前者把自己和学生分离开,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主体,后者把自己和学生融为一个整体,与学生没有距离,表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共同参与的。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在无形之中把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拉开,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学习。只有教师与学生没有距离,学生才可以轻松自如的在课堂上发表意见,提出疑问,主体性才可以体现。

我曾经听了一位实习教师的课,整节课的气氛都很活跃,可能是由于实习教师与高中生的年龄差距不大,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就像朋友一样相处,学生们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当与老师的一件发生分歧时,学生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的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许多疑问都会得到解决。

    2.鼓励肯定,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个班级的学生,人人不同,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待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熟知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的差异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给予赞美和肯定,挖掘学生答案中的优点,让学生有一种学习或者是思考带来的成就感,可以激发学生在以后学习中的积极性。对于一些有个性的学生,教师应采取“求同存异”的原则,要保护他们的求异思维,并适时进行引导探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环节的合理设置

     1.合理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堂课的开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本堂课的学习状态,因此,每堂课的导入是教学环节中比较关键的一步。在一些中学,尤其是初中,由于教师不专业,或者教龄较高,一般在每堂课课开始的时候都直奔主题,不会给学生设置一个情景或者一些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会感觉每堂课只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自我探索发现的过程,这样教学效果就会下降很多。而导入的合理设置,就会使学生主动的思考,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
  (1)为什么我们已上学的时候世界上还有学生在睡觉?
  (2)为何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
  (3)为何环境污染的发展最终会使人类无法生存?

我听过一位老教师的一堂课,课的内容是澳大利亚,这位老教师先展示了澳大利亚的一些古老珍稀的物种,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很强,马上就被这些动物吸引住了,问题就被提了出来:为什么这些动物我们国家没有,而是在澳大利亚出现?澳大利亚到底有什么样的特殊的环境适合它们生长?于是这位教师展开了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想知道为什么,所以就带着疑问,配合教师的引导开始了学习。

在这学期,我有幸听了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巴西,在展开教学内容时设置的导入是这样的: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2008年奥运会是在哪里举办的?(学生答:北京)那么,大家还记得当时让我们国人为之振奋的国球是什么?(乒乓球)那美国引以为豪的又是哪项球类运动呢(学生答:篮球)大家再想一下,“足球王国”是哪个国家?(学生答:巴西)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巴西会被称为“足球王国”吗?(学生答:想)这个国家就是我们本节课索要学习的内容了。于是,合理地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学生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巴西的足球在世界闻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求知欲需要得到满足,学生就会主动地配合教师的引导,主动地学习。只要学生能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收教师抛来的知识,学生的主体性就会得到体现。

    2.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进行回答

在地理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师生之间的一个互动环节,也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抓住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围绕这些内容展开提问,同时联系实际生活,能让学生易于理解这些问题,将问题具体化,引导学生抓住回答问题的点,这样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回答,而且联系到了自身的生活,可能想法就会多一些。同时,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也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的体现。一位初中教师的课让我印象深刻,课的主要内容是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在教师总结出旅游业成为西双版纳的经济支柱时,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下,在我们扎兰屯,旅游业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当你在大街上走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吸引外地人的特色?于是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因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能及时的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配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初中的学生由于刚接触地理这门学科不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知识的深浅度的处理,对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可以配一些相关的插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地理插图可以生动地表现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变化,是地理学科中比较重要的教具。在此次见习期间,初中的课程刚好进行到区域地理,而由于初中生对于地形和气候有些难以掌握,因此各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用到了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图,直观的地图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就相对容易一些。地理插图的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

    4.变“讲”为“学”,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核心

目前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出现在初、高中的地理课堂上,就是每堂课都是学生围着教师转,一堂课45分钟,教师最少讲40分钟,还有5分钟做习题或者预习下一节。这样的现象说明,课堂是以教师为核心,学生只是教师讲授的知识的接受者,教师讲知识讲的透彻明白,学生再来进行理解或者机械式记忆。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新课标要求的不只是知识的量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原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模式应该变为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引导方式。

    5.动手实践,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地理,这是新课程的目标取向。地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学科,比如在学习天气的过程中,当学生学习完这节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家人做天气预报,当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这门学科的用处之后,他就会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学习地理的兴趣得到激发,在课堂中学生就会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就只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一个引导帮助的作用,新课程的目标就可以实现。

    6.分组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教案的设计中,很多教师都会设计小组讨论这一环节,由此可以看出,小组讨论在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确实是一个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的环节。在小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讨论的主题的设置,应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希望通过交流来得到更好的答案。另外在学生进行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旁观者,而是分组讨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应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当学生的讨论发生偏差时,及时进行引导。在学生讨论完之后,让小组之间进行意见的交流,教师应当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交流,当他们最后出现意见的分歧的时候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找出意见分歧的原因,帮助他们正确的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求准确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指出学生在思考问题中不全面的地方。在本次见习中,很多教师也都设置了分组讨论的教学环节,但是讨论之后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有一些教师设置的问题没有可讨论性,另外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及时的深入到学生中去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这个现象我们能得出,在教案的编写中,对于问题的设置教师应该反复推敲问题的可讨论性,如果当教师刚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都可以回答出来,说明这个问题的设置不合理,不具备可讨论性。

分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们自主探求进行学习,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中思考问题会更加全面,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带动了全班学生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教师在展开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地进行分组讨论教学。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热门资讯

top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