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消息:
! 今天是

新闻资讯 > 教研科研

《始得西山宴游记》:绕不开的一个“得”字

2015/12/12 21:33:40   来源:本站   作者:梁伟斌   人气:5628次
 

 

     那人: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那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永州八记”之首。两个绕不开的原因,让《始得西山宴游记》成为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的“座上客”。作为语文教师,学生们常常提出的一个问题也绕不开:《始得西山宴游记》文题中的“得”应作何解?一般的解释是“得”就是游,始得就是第一次游览,理由是文中说“游于是乎始”,即作者在登临西山之后才真正体会到宴游的快乐。这样的解释固然有道理,但是就“得”这个字的解释而言却难免有些勉强,因为“得”通常的解释为“得到”、“获得”。面对西山,柳宗元完全可以说“始游”或“始登”,那么是不是还有更加合理的解释?

那一次登山之后,柳宗元得到了一个知音——西山。

冯梦龙说:“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然而,知音难求。

柳宗元,出生于河东望族的天才少年,十三岁以《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闻名天下,二十一岁中进士,二十五岁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三十岁任监察御史里行,三十二岁任礼部员外郎,继而进入王叔文改革核心阵营。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如其所说,柳宗元初期的梦想是像古代的先贤那样兼济天下,树不世之功的。然而随着王叔文的被贬和赐死,柳宗元也被流放,赴边远的永州任司马。满腔的热血,壮年的激情,如炽碳入水,只剩嘶嘶悲鸣。于是他“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直到他偶见西山,并登上了它,才找到了真正的知音。胸怀大志、才高八斗的柳宗元,不正如“是山之如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西山;被弃而不用的遭遇,不正如西山不为人知的尴尬;而西山“莫得其涯”和“不知其所穷”广阔内涵不正是他所追寻的吗。由此可见,柳宗元在登上西山的一刹那,认清了自己,也得到了一个知音。

那一次登山之后,柳宗元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顿悟。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的叹息,感慨时不我待;子厚登山,领略“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妙境,顿悟人生真谛。

比照柳宗元登西山前后的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他的人生境界不一样了。被贬永州之后,伴随着政治失意和母亲的去世,柳宗元百无聊赖,只得自肆于山水间。整整五年过着“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的生活。五年的时间对于普通人而言似乎短暂,但是对于身处逆境看不到希望的柳宗元而言又是何其漫长。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可以 “不改其乐……”,辛弃疾坐拥瓢泉庄园,却因报国无门而抱憾终身,知识分子的痛苦更多的是精神带来的。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的描述正是此时柳宗元失魂落魄、郁郁寡欢的写照。当柳宗元登上西山之后,看到西山的“怪特”,心神为之一振,在大自然的启迪下,他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感受:西山面对无人欣赏、人迹罕至的境遇泰然处之,这一精神不应该是自己此时应有的吗?当心灵释然之后,随之产生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感受也就好理解了。登临西山,柳宗元多年的苦闷得到了解脱,“一刹那间妄念俱灭”产生了顿悟,人生境界得到了提升,对于山水有了另一番感受,于是才有了另外的“永州七记”。由此可见,西山之行对于柳宗元而言意义非凡,他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综上所述,“得”还应该作“得到”解释。由此,“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文题就可以解释为:第一次得到西山这一知音,第一次得到西山的启示,第一次真正品味到宴游意义的游记。而这一解释似乎又与柳宗元文者以明道的主张洽和了。如果这一解释成立,那么文中的一处理解争议似乎也就好解了:“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一句到底是侧重描摹作者的感受还是西山的形态。如果是侧重写主观感受,从逻辑上看前文描述对象主要是西山,此处陈述对象突变显得突兀,柳宗元应该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如果是侧重描摹西山的形态,本句中“悠悠”与“洋洋”又分明是人的感受。当我们设身处境,以物我合一为出发点将西山视作一个具有圣人情怀的“知音”时,此处两种解释就完美融合了。

苏轼评价柳宗元儒释兼通、道学纯备。自称“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的柳宗元在登临西山后,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应是从有我之境渐入无我之境了。此次的“得”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而《始得西山宴游记》文题中的“得”大概还是应该作“得到”来解释。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热门资讯

top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