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消息:
! 今天是

新闻资讯 > 教研科研

谈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2015/12/11 21:27:19   来源:本站   作者:刘军   人气:5053次

自学能力是指运用旧知识去独立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人的一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其中只有少数是从教师那里来的,而其他大部分则是通过自学和实践获得的。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愈加高涨,省教育厅五严令的下发,学生在校时间的减少。更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善教的具体目标,即注意引导学生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其实就是要引导他们自学。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任务----就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特别强的学科,相对而言,学生自学难度大。但只要教法适当,笔者认为数学的自学能力还是可以在日常学习中逐步培养与完善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体会,就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面给出了几点想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首先要求学生要对数学这门课产生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对人的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们只是表面地、被动地去接受所学的知识。当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然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逐步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被更进一步地激发起来,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二、重视对学生学会自学的指导,精心设计好自学提纲
  很多学生虽读了多年书,但往往不知如何自学,他们经常象读报纸一样读数学课本,读过一章一节自以为懂了,但实际上却是一问三不知。因此,教会学生学会自学,教师正确引导是关键,引导得法,就会教学相长,事半功倍。教学实践证明,在培养学生自学的初期,必须有一个好的自学提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细致了解学生的学情,然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好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应该把握教材特点,突出教材重点,揭示问题本质,富有启发性。数学课有新课、概念课、习题课、小结课等类型,应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自学提纲,为学生的高效自学提供较好的条件。例如,在教映射这一节时,可给学生出了这样几个思考性提纲:

1、若从集合A到集合B有一个单值对应,那么集合A中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是否一定有象?反之,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是否一定都有原象?

2、若从集合A到集合B有一个单值对应,那么集合A中的不同元素在集合B中的象是否一定不同?反之,集合B中的不同元素在集合A中的原象是否一定不同?

3、从集合A到集合B的单值对应是否也是从集合B到集合A的单值对应?

4、除课本的几个例子外,能否再举几个单值对应的例子?

这几个问题,除第四个问题外,都能从课本上找到答案,都是针对定义提出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注意定义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唯一的、从集合A到集合B这几个词或词组重要作用。初始不少学生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几乎是肯定的,但再一追问又说不出理由,于是引导学生再看定义,并提出注意:任何一个、都有、唯一的在定义中的作用,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第一个问题的第一问的回答应是肯定的,第二问回答应是否定的。这样,学生就会根据定义正确回答下面的问题了。上述设计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将学生思维的交点引向知识的深入,在自学提纲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发现事物的起因和内在联系,从中归纳出有价值的东西。

三、引导学生小结,寻找规律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出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弄清来龙去脉,并进行单元小结、学期小结,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小结的主要内容是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找出规律,整理主要解题方法和自己的经验等。比如在学完初等函数的导数以后,求导公式多,又容易混淆,我就引导学生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好多学生画出了图表,找到了各自的关系,求导公式就好记多了。

四、从实际出发,不套一个模式

培养自学能力,不一定去套一个固定的模式。比如,有些较难的内容,可以老师首先精讲,作出分析,再让学生看书、讨论、练习。有些比较简单的内容,可以由老师指明目的后,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解决。

在如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的素质主要表现为驾驭知识和信息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因此,全民化和终身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接受终身教育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接受继续教育,另一条途径是自学。因此,培养学生很好的数学自学能力,短期是为了保证学生整个高中阶段数学的顺利学习以及素质教育的需要,长期看对学生本人一生的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裨益,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热门资讯

top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