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人从事活动的原始动力。有兴趣,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无兴趣,学习则是事倍功半。
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来说,必须习得多种教育的兵法。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于帷幄之间周密巧妙地运筹,那么学生就总能带着高涨饱满的情绪来学习和思考,就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
《学记》有言:“亲其师,方可信其道。”学生只有在亲近、尊敬、热爱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热爱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所以,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的“亲合剂”,也是教育的“强化剂”。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和信任,往往可以直接迁移到学习中,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
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师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热情。我相信,假如我做到了这一点,一切问题也就会随之解决。” 实践证明,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因为信任、喜欢老师而愿意上语文课,语文成绩取得长足的进步,在期末考试中,由原先的倒数,而一跃成为年级前三名。同时,该班级还被评为了“南山区优秀中队”。学生们在集体荣誉的感召下,各个方面积极改进,均获得了可喜的进步。教师与学生做到了荣辱与共,从而心心相印。于教于育,都起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求异心理和求知欲望往往能使人保持旺盛的学习状态。
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上。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就能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隅反,则不复也。”教师巧妙设计一个疑阵,使问题藏而不露,使情节扑朔迷离,使悬念吊足胃口,必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集中注意,积极思考,并能在解决问题之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如果学生能够在探索中学习,能够在疑问中思考,能够在证据中辩论,不但能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还能奠定健康的人文情怀。
韩非子说过:“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 《宋史》也主张“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对于复杂的问题,倘要化繁为简,提纲挈领是最好的办法之一。
于教学而言,若能把整本教材化繁为简,把每个单元的教学梳理清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不会因内容过于庞杂而手足无措,也不会因文章太长而心生厌烦,更能掌握教材编写的规律,寻找出学习的最佳方法。
实践证明:越是复杂的事情越是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去化解,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善于在语文教学中化繁为简,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妙趣横生,趣味无穷。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自由”。心理自由也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前提。面对学生反复犯的错误,教师如果恼怒地批评指责,非但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倾心接受,反而会使学生对老师,乃至对学科本身都产生一种腻烦的心理。教师在教学中的欲擒故纵,能使学生在轻松的心理氛围中暴露自己的问题,并且在发自内心的羞愧中改正自己的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把故事做为语文课的“餐前小点”,或者做为“下午茶”,或者做为“餐后水果”,营养价值自不必言说,更是增添了课堂的无限生机。
教师既有美好的憧憬又有热情,既有先进的理念又有丰富的知识,这为学校的持续进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然而,教师普遍有着对课程标准、教材不熟悉,对课堂的管理、课堂活动的组织缺少对策等弱点。为了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反复实践,探讨出了教师持续健康进展的对策,即开展 “入格”培养、开设公开课、聚焦课堂革新等,使教师成功于三尺讲台。
一、开展“入格”培养,使教师站稳讲台
为了缩短“磨合期”,使教师迅速完成以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以教育论述知识向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转化,我校首先对他们进行“入格”培养,采取“转变+学习+规范+结对+反思”的培养策略,让他们“能教书”,在讲台上站得稳。
(1)做好角色转变。在教研活动中,组长组织开展师德师风、班主任艺术和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强化新教师的专业思想,介绍学科备课、上课等实践方面的操作技艺,以而尽快实现由大学生向合格教师的转变。
(2)引导新教师学习。一是帮助解决学什么的不足。作为新教师要先熟悉教材,才知道自己教什么和怎样教,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二是引导解决怎样学的不儿科论文足。引导新教师向骨干教师学习,以而加快他们专业化进展的进程。
(3)规范教学常规。我校对新教师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等教学常规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每周检查登记。同时教研组长利用听、评课等活动对新教师在说课、上课、评课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促使新教师尽快“入格”。
(4)实施结对帮扶。 我校先给新教师介绍各科优秀教师的情况,新教师主动拜师。新教师每周向师傅听两节课并写出感悟,每月写一篇教育教学案例,每期分别上一节过关课、汇报课,写一篇经验论文和一份试题评析,以激励每个新教师在参与教学实践探讨中“入格”。
(5)落实教学反思。我校要求新教师在教学后对“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进行全面深思,写成教学后记,及时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执教公开课,使教师站好讲台
“哪位新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 “我就是在上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对于公开课在新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政治新教师蒋小娜深有感受。
我校要求新教师每学期都要开设校内的公开课,包括过关课、汇报课、教研课等,这就为新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同时互相听课、共同研讨,以评课老师那里反馈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促使新教师扬长避短,更上一层楼。同时,还要承担校外公开课,包括各级各类的观摩课或赛课等,这些课代表了教研组的教学水平,往往倾注了全组教师的集体智慧。新教师上公开课一般都要反复演练,这个过程是新教师深度深思、不断改善的过程,它给新教师带来的专业成长和行为跟进是常态课所无法比拟的。经过公开课的打磨,新教师对如何浅析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就会变得十分清晰。
无论校内公开课还是校外公开课,都锻炼和打造了不少新教师。工作不到四年而获得教师基本功竞赛县一等奖、优质课竞赛县一等奖、市一等奖的政治教师蒋小娜说:上公开课辛苦多多,收获多多,公开课推动我不断成长。因此,在公开课的磨砺中大大缩短了新教师的成长周期,公开课进一步推动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聚焦课堂革新,使教师拥有讲台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为进一步深化新课程革新,我校每学期都组织了新教师执教的新课堂研讨课,采取了新课堂过关承包责任制、新课堂推门听课、新课堂个体验收、新课堂备课组验收、同课异构等措施,激励新教师不断进行课堂教学革新。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校探讨出“一个方针、两个转变、三种教法、四导对策”的新课堂教学经验。“一个方针”就是革新、开放和搞活,即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策略、搞活课堂教学。“两个转变”即变说教式课堂为带有思想感情式课堂、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课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三种教法”即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和讨论探究教学法。“四导”课堂教学对策即导学、导疑、导讲、导练的教学对策。在这些经验的指导下,新教师执教的课堂发生了根本转变,课堂秩序井然、学习活动有序、师生联系和谐,新教师更受学生喜爱和尊重。新教师在讲台上更自信,更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奋发努力,积极向上,团结协作,求实革新,讲师风师德,树学习之风,务实新课改,聚精于课堂,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中,才能站稳讲台,站好讲台,拥有讲台,他们的青春必将飞扬在三尺讲台。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