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有感
《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作者王荣生教授是我国著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的第一位博士。作者有感于国内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乱状和较低的教学效果,撰写了这部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优秀著作。
在书中,王荣生教授首先全面介绍了关于“阅读”的专业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阅读教学的任务和路径,指出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接着结合许多名家的阅读教学实例,探讨了选择教学内容的策略和展开教学环节的方法,最后分别阐述了散文、小说、诗歌、实用文章和文言文等的阅读教学设计方法并展示了多个优秀的教学设计课例。这本书紧密结合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深入浅出,实例丰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性。
读完这本书,掩卷沉思,我想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设计能力来之何处?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三个概念:
(1)阅读:课标认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有一些国家和地区这样界定“阅读”:“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评价手册》)[1]“读书是通过文章表现读者与著者之间发生的心理、社会的相互作用。读者调动背景知识阅读包含著者的意图与信息的文章,然后再理解文章的意思。”(韩国语文课程标准)[2]从这些表述中可知,阅读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个体生命走向对生活、对世界、对历史的开发过程和对人生、对生活、对历史的不断感受、体验、领悟、认知、探索的过程。
(2)阅读教学: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教学活动,阅读教学的对象是学生。阅读教学的内容,包括传授阅读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和养成阅读习惯三个方面,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
(3)教学设计:学者顾明远认为:“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3]简单地说,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媒体的使用等)进行设计。类推可知阅读教学设计为了达到一定的阅读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设计。阅读教学设计蕴含着教师的阅读教学理念,呈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其次思考构成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设计能力的要素有哪些?
(1)文本解读能力。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决定了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决定着“用什么教”的问题。教材文本作为文质兼美、意蕴丰富的文化、思想和情感的承载体,是教学之本。同时教材文本作为待挖掘的资源,它的种种原生价值不一定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这需要一个教学化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用一种教学的眼光去审视文本的价值,对其进行定位。
阅读教学并不仅仅是教师把自己解读文本的体验和感悟告诉学生,而更应该是告诉学生文本解读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如何合理准确地解读文本。王荣生说:“当今语文教学,应该从‘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转移到‘把我理解教材的方式教给学生’。”[4]因为“教师的文本解读最终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能替代学生独立的文本解读;教师的作用不在于把自己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是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5]
(2)学情判断能力
李海林在研究语文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之间的关系时提出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认为学生在读一篇课文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学生的学习需要。他以文学作品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认为学生读一篇文学作品时,可能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读不懂”,一种是读得懂但“不喜欢”。从根本上来说,文学作品教学就是做两件事,一是解决学生“读不懂”的问题,可称之为“解读”;二是解决学生“不喜欢”的问题,可称之为“鉴赏”。“解读教学”具体教“课文说了什么”,“说的这些意味着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些、为什么要这么说”;“鉴赏教学”具体教“你喜欢课文吗”,“你觉得课文什么地方好”,“这些地方为什么好”。[6]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照自身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加以分析与关注,有效的教与学才可能发生,教学设计意图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3)实践反思能力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査、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7]这个表述对初中语文教师同样适用。每一次对阅读文本的解读都可能解读出不同的涵义,每一节阅读课与学生思想的碰撞都可能产生新的火花,每一节课后都可能产生新的领悟。教师的教学反思不是一种形式上的纠错,而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思考,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总结,是对自身教学理念的扬弃。在反思中,教师促进自身实践智慧的形成。
(4)设计问题能力。
教师要有设计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以教师的知识背景、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对学生学情判断为前提和基础的。一个好的问题足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足以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甚至足以令学生在课后主动去阅读。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先生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所打动。鲁迅先生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是往肚里流的。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读后我们也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8]可以想见,一个富有启示性挑战性的好问题,能够起到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作用。
想到这里,答案仿佛就在曲径通幽处,只等着我们实践、前行……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5.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5.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 1 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10-211.
[4]王荣生.教学艺术的落脚点是教学内容——欧阳代娜老师《岳阳楼记》研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7,(5):39.
[5]王立根.语文教学之痛:“文本解读”的缺席(上)[J].福建论坛,2006,(11):6.
[6]李海林.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区别与关联.中学语文教学,2008,(8):1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杨俏凡.新课改视界下语文教师素养的探讨[J].现代教育论丛,2005,(4):53.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