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消息:
! 今天是

新闻资讯 > 教研科研

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造力培养

2015/12/11 20:33:07   来源:本站   作者:史基琰   人气:6499次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创造力是指依靠个人的智力和运用掌握的知识,在完成某项任务时所产生的新的思想、创造新的东西,开发新事物的身心力量。如爱迪生和瓦特的创造力是在他们发明了电灯、蒸汽机等成果中体现的;孟德尔的创造力是在植物杂交实验中揭示出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中所体现的;而我国科学工作者——袁隆平的创造力则是利用“三系法”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成果中体现出来的。从这些创造性事例来看,创造力与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信念等有关,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因此说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也是一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于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在教学中善于有意识地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志向

在学生个体心理发展中,环境的教育起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对教育——这种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更重要、更有效的影响。对于生物教师应把课堂教学回归为探索知识原型,把学生带入与科研同步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求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有创造欲望,立下创造志向。

1、注重生物学史和科学发现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任何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提示都倾注前人和科学家的无穷心血,教学中贯穿生物史和科学实验发现过程的教学,让学生真正融入科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中,通过体验科学成功的经历,锻炼学生不怕失败、遇到困难不气馁,敢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如:在学习遗传规律时,介绍孟德尔在修道院艰苦的条件下,利用一小块园地经过8年的精心种植和潜心研究,终于在1865年在自然科学学会上宣读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提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但在当时科学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可是孟德尔仍坚持悉心研究。学习进化论时,向学生介绍达尔文跟着“贝格尔”号货轮历时5年进行全球考察经历了千难万苦最终写出了《物种起源》。另在学习细胞质遗传的应用时,介绍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助手为了找到一种雄性不育的“母稻”。像神农尝百草一样,察看着一簇簇野草。做了3000多次的杂交试验,历时11年世界第一批雄性不育杂交稻种终于在中国诞生。再如在教学生长素的发现这部分内容时,注重科学家的观察发现、思维推理、假设、验证、科学结论等一系列探索过程教学。也就是说运用科学探索过程中科学工作者的不懈追求的品质,勇于为科学创新不惜牺牲个人得失利益的精神去激发学生有勇于创新的欲望,敢于创新的意志品质。

2、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和欲。

在教学中要不断给学生创设有变化而又能激发兴趣的环境。如在学习了性别决定以后,学生知道在一个群体中男女比例接近11。而我给学生一个消息是英国北部山区有一个村庄的妇女生的孩子全为女孩子,让学生放开思维进行讨论,最后得出一些环境因素(锌、镉离子)影响了Y精子的生存及活力。在学习光合作用影响因素时,联系实际提问学生:在春季连绵阴雨时,温室大棚为什么要掀起薄膜通风。而常规情况下学生认为使用大棚的目的是为了保温,这样做不是使棚温隆低影响了蔬菜的生长?这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了强烈要求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欲望。事实上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实验相联系的实践学科,有很多方面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理解上的误区进行兴趣教学,不断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3、激励竞争,寓教于乐,培养学生乐学探索的精神。

具有竞争意识是每个人能够进步和获得成功的动力。在教学中可通过设题抢答、小组擂台赛、积分评优法、阶段总结、结对帮扶、定期奖励等方法,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够排除心理压力,都有积极参与,都有体现自我价值,都有获得别人表扬和赞赏的机会。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绷紧一根弦,即:要把学习的快乐带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生物学好学,易学,乐学。让学生体现出愿意积极投入探索知识奥妙的氛围中去。

4、带领学生走入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珍视学生由于感到神秘而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学习植物细胞渗透吸水时,让学生观察菜市场上的菜商为什么给蔬菜洒水;讲遗传时让学生观察自己和父母有哪些相似;学习应激性时让学生观察晚上为什么教室的灯光周围有很多的飞蛾;学习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时让学生观察和调查胖同学和瘦同学和饮食的量及习惯有何不同;学习适应性时提问学生为什么有许多动物在冬天看不到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或者结合书本知识分析得出答案,这样通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树立创造志向。

5、注重发现和正确对待有创造力的学生。

有创造力的学生可能以前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成绩不一定很好,做教师的应该剖璞见玉,善意引导,不妄加指责。另教师也应注重教法的更新、教具的创造、实验改进等,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感染,激励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它能力的发展,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归纳能力、自学能力等。而培养创造性思维更是有助于各种能力的提高,而各种能力的提高则是培养创造力不可偏废的。

1、善于培养学生多疑善问的探索精神

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要善于创设新情境,防止教学上的绝对化。如生物的进化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水生到陆生的历程是就总体而言的,若把进化的总趋势绝对化,就不利于学生产生疑问并发现问题,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要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例如,达尔文学说无疑是生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但又有时代的局限性,它不可能置于科学的遗传学说的基础之上,宏观的、群体的数量统计的研究方法未能充分运用,至于分子水平的比较研究更不可能涉及。这样实事求是的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和评价,就能有效地启发和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

2、精心设计和运用扩散性或开放性的提问,激发学生装的创造欲望和培养扩散性思维

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在学习中不是表现出对某一知识点的记住与否;对答案的回答不是“对”或“不对”“是什么”“因为……所以”,而是“有多种可能性”。追求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判别“是与非”,而是追求信息的再现,也不是追求“部分信息的再现和部分的推理”,而是追求一种扩散性的思维,是在各种推理基础上的创新思维活动。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和运用扩散性和开放性的提问,如:1、用哪些方法可以证明青蛙可用皮肤呼吸?2、一只白色公猴,用哪些方法培育出白色的后代?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度活跃,利于收集大脑中各方面信息的状态,经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启发让创造的欲望得到体现。

3、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中适时地点拨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化学、物理、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剖析生命的物质结构和活动规律。使学生的学科思维相互迁移,思维的独立性和整体性同时得到体现,变学习上弱项学科为强项。

4、重视感情的交流,极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时,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即对学生的信任、期待、肯定和耐心的诱导……。要始终保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必须慎重。对正确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鼓励,错误的回答要首先予以纠正,然后耐心地给予期待和鼓励性的批评。千万不可采取讽刺、挖苦、嘲笑的态度使学生思维受挫,听课时产生逆反心理。

三、     通过实验研究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1、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素质和科学的观察方法,发现易被忽视的东西

实验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造能力能够充分发挥的过程。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学生可能会发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新问题。如:在叶绿素的分离实验中对于滤液细线的画法起先学生很难画好,但通过学生的实验摸索可以找出运用辅助多种工具画滤线的方法。因而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做好观察后的分析,操作时既要大胆又要心细,敢于破旧,勇于创新,注重观察分析随时出现的新情况。

2、鼓励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积极用实验检验创造能力

实验操作中要摒弃验证结论的思想,鼓励学生投入到实验设计过程中去,用探究的思维去对待每一实验步骤,多问一问自己还有哪些方法可替代,每一步骤中还可能出现哪些现象。同时鼓励学生把平时自己的新想法及时地用实验检验正确与否。从实践中获取真知。

3、注重实验教学的示范性和启发性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模仿学习的榜样。教师只有在平时多注重实验教学的规范性、示范性、科学性,才能培养出学生严谨的学风;只有创造性的设计实验教学的程序,到位的点拨启发才能使学生有创造思维火花的喷发。如:按常规撕取洋葱表皮就会卷在一起呈小简状,想在水滴中展平是很困难的。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洋葱表皮卷起原因是什么?能否不按常规方法撕取表皮?这样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很快就找到新的方法,并为自己获得的成功而高兴,潜意识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索的欲望。

4、指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

鼓励学生对平时学习中思考的、观察到的、实验中发现的新的思想观点用笔头记录下来,及时指导他们整理成小论文形式向有关报纸、期刊投递。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日常所学的知识,而且常常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呈现。同时由于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更促使他们渴求获取更大的成功,为学习付出更多的努力。

创造力人皆有之,因而创造力的培养应着眼于全体学生而不是单纯培养极少数“特优生”,而且要重视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强调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

总之,生物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不仅要要有耐心和意志,更需要对这件工程有深刻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自觉地付之于教学实践中,使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结出丰硕之果,为适应创新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热门资讯

top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