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教学策略,而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对话”,如何倡导对话教育,对话策略,进行多重有效对话,如何展开对话,达到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动态目的,这是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新课改 对话 多重对话
传统的课程由于对知识习得的关注取代了对人的发展的重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与学生一致向确定的结果甚至是唯一的答案看齐。而全新的课程则要求彻底打破这种单一的、封闭的、疆死的、贴标签式的做法,而采取贴近教学规律,贴近教学本质,让教育真正成为教育。“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①“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②,“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③。
对话理论已被许多国家的教育家认可,并吸收到实践中,对话教育是在反思传统的灌输教育及现代的园丁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实践,是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是一种以强调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式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与自由发展的教育。
对话教育理论提出者保罗·弗莱雷就说“真正的教育不是通过‘Afor B’”也不是‘Aabout B’而是‘A with B’,以世界作为中介而进行下去的。”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④
由此可见,对话是师生以课堂为载体,以课文为依托,实现共同成长,相互造就的创造性活动,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本质与魅力所在。
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是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定了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⑤“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收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⑥这种对话与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同时也包括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对话。对话理论追求的是一种介入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在以互相关联、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对话的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创造而达成的各自的完善和满足。正是在这富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中,个体才有可能不断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正确而唯一的代言人,知识主导的象征,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阅读文本、亲近文本,直接面对文本,产生对话的欲望,此时的老师是向导,是在当对话的过程中出现障碍,教师才实施帮助与指导。它与过长的“谈话”截然不同,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教师仍然是居高临下的,传授知识的权威,老师的提问是有“底牌”的,学生的回答不过是猜测教师的“底牌”而已,最后还是由教师一锤定音。
新课程,教师与学生都一改传统的面貌,而以新的角色身份出现,新角色要有新的角色扮演,对话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能平等地接受与理解学生的见解,又能高屋建瓴的指导学生推进学习进程。多方共同参与的对话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突破了一人独白,他人静听的局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亦此亦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原有的知识被他人所唤醒与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新的知识,
人的潜力不是现成的早已存在的东西,而是在一种通过对话不断相互作用中激发出的创新力,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
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人格碰撞的对话过程。
平等和民主是对话的第一法则,教师必须在伦理上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这种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知上,只有“闻有生后,术业有专改”,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占有者权威者自居并对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否则便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上,“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⑦
在对话教学中,学生习得知识的机制是在对话中生成,通过对话,学生不仅获得了话的知识,重要的是获得了理性,并在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对话中获得了主体性的发展。对话的实质精神应该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视界的真正融合中,而防止以下几种情况:
1、是设法回避并使之没问题,让学生被动接受预设生成;
2、是不能容忍学生对课文看似荒唐,其实是富想象力的表述;
3、是离开文本高谈阔论,不引导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品味来解读文本,只有这样的对话,才是师生交往的、互动的、合作的教学,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