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消息:
! 今天是

新闻资讯 > 教研科研

浅谈中学生作文畏难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2015/12/11 20:26:50   来源:本站   作者:陆红艳   人气:6315次
摘要

针对中学生在作文时表现出的畏难心理,就其形成的原因从施教、受教双方,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了一些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作文   畏难心理   评价  兴趣  成功体验

当语文教师宣布作文题时,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有的学生说怎么又写作文啊;有的学生说不会写,能不能换个题目;有的学生说现在没有灵感,能不能过几天再交;又有的说能不能读几篇范文,好模仿一下。学生的这些话语折射出他们不愿意作文甚至厌恶作文的畏难心理。这是学生对待作文消极的情绪反应。心理学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能使人的行为得以增强,而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却能使人的行为受到削弱,从而妨碍人客观地认识事物,使活动效率降低。情绪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畏难情绪若得不到及时的消解,会积聚、发展成为情绪问题,更甚者可恶化为情绪障碍,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探究造成学生畏难心理的原因,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改变学生作文的消极心态是一个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学生作文畏难心理的成因

1、“无米下锅”,无从入手

有的学生在拿到作文题时会感到脑袋空空,无从下手。这反映了学生在写作时的自卑式的畏难情绪。因为对自己的不信任,从而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写好。为什么会不相信自己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积累,平时阅读量太少,知识面过于狭窄,对作文的基本技法掌握得不好,尚不能熟练、灵活地运用,不善于捕捉、记录对生活的点滴感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学生特别怕写作,上作文课就头疼,常发出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

2、消极的评价使学生缺少成功的体验

教师在讲评作文时常常以中高考的高分作文来衡量学生的习作,可大多数学生的习作水平尚未达到这种程度,这样的评价标准往往会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作文基础本不好的学生。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会挑出有缺陷的作文作为反面教材当众批评,或者让学生指出这些作文中的问题并引以为戒。这不仅使学生没有成功的体验,没有成就感,挫伤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情绪低落,而且还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当遭受挫折或目标无法实现时,为了掩饰自己没能实现目标的真正原因,往往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的环境中找些似乎很有道理的借口来为自己辩护,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以避免精神上遭受痛苦。于是他会以没有灵感,这个题目不适合我写等为借口来逃避作文。因此,高起点、高标准、批评式的,缺少鼓励与肯定的消极作文评价将对学生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必将引起学生作文的畏难心理。

3、成人化的标准使学生认为作文神秘,遥不可及

所谓成人化,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从成人(其实是教师)的立场出发,用成人对社会生活、客观事物的感受、态度、体验和情感要求学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处于孩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情绪极不稳定,心理上既保留了孩童的稚嫩不成熟的一面,又有自认为已经长大渴望成熟的一面。所以对他们教师不能以成人化的标准去要求。如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模仿高分作文立意要深刻,而高分作文的深刻程度往往超出了这个年龄应有的思想深度。这种超出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要求导致了他们认为作文神秘,遥不可及惧怕作文心理的产生。

4、单纯的应试教学扼杀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依据心理学原理不难发现作文不是被动的对客观现象的反映,而是学生生活感受、感情因素、心理思维、文字表达诸方面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多维的、连续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情趣、兴趣、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明确地提出:“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由此可见,课程标准的作文理念是以人为本的,是尊重学生的,真正体现了他们的内心需求。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把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到教学中去,教学仍然是传统应试模式:教师布置题目,提出作文的要求,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为作文而作文,扼杀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不愿作文的畏惧心态在长期的应试教学模式下就不知不觉地产生了。

二、帮助学生摆脱作文畏难心理的对策

1、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

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指的是用文本优美的语言形式改变学生的语言形态,提高他们语言智慧和语言能力,优秀的文本就成了他们的语言思维和语言智慧的磨刀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广泛阅读接受那些蓄满思想、蓄满感情的前人作品,吸收优秀的前人作品留给自己的启迪,将前人从心灵流淌的生命清泉转化为滋养自我心灵的甘泉;将那些生命的感悟、生活的智慧消化成丰厚自己的修养。为了让学生积淀知识,教师可以构建班级图书馆,为学生提供阅读书目,组织学生定期举行读书读报会,交流读书心得,推荐自己欣赏的作品。这不仅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加强阅读记忆,形成一定的积累,又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2、走进生活,寻求写作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写作之塘呈现出一派生机,必须引进源头活水。毋庸置疑,写作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生活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大环境中获得经验。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家庭、自然中进行观察积累和探索性学习,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并且能把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事、物,一闪而过的思想的火花用文字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有米下锅”,言之有物,才有真情实感,作文才有新意。

3、降低门槛,用积极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功体验指的是个体在取得的成功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绪感受。当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一种成功体验时,会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一种“好了还要更好”的自我激励、自我要求心理,这又可以成为促使其进一步学好的内部诱因。教育家矛斯多意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降低门槛,尽可能地用肯定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发展学生,多采用赏识性的评价,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相信"我能行,我一定行",让学生在成就中进步,在鼓励中充满自信。

教师的评价标准需因人而异,分层评价。对待写作水平不错的学生评价标准可适度抬高,从立意、谋篇布局、选材、文采等方面寻求亮点,对待写作能力薄弱的学生评价起点可稍低一点,可从写作的态度来评价,比如文章是否达到规定的字数,字迹是否工整。这样,学生基本上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需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教师及时的肯定无疑会成为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不过,需说明的是教师的赏识性评价必须真实,不能夸大其辞,否则或让学生感觉老师太虚伪,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感。

4、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对某种事物所抱有的积极态度和特殊倾向。广泛而稳定的兴趣,使人充满快乐,开阔眼界,使人知识丰富,使人勇于探索,深入思维,爆发出创造性的智慧,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可选择以下一些教学方式:一、创设教学的情境,使学生乐于写 。如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工厂、走进社区。这类情境实感性强,易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二、习作形式多样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如心灵成长日记,人物小传,作品点评录、我的诗集、调查报告等。三、自主命题。把命题权交给学生,作文题从学生中征集,再回到学生中去。四、自主修评。学生自主参与修改评比,如自己批、互批、集体批,然后引导学生作简评。让学生在交流性的批改中受到启发,得到提高。 五、展开各种竞赛,把学生的成功体验扩大。如,选出优秀作文和进步较大的作文张贴在班级作文园里,让学生们相互阅读,互相学习,相互鼓励。组织作文竞赛,鼓励学生向报刊、校园广播投稿。

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相信真诚地付出定会有收获。教师如果以一颗高度的责任心、博大的爱心、细致的耐心亲近学生,倾听他们心灵的声音,尊重他们的内心需求,呵护他们稚嫩的心灵,定会让他们克服畏难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走进崭新的世界,感悟旖旎和清新的风景,创造具有个性的思想和美丽的文字。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阴国恩主编.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邹瑞珍主编. 学与教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0年版
4
、许其端编. 中学教育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7年版
5
、宋贵清.初中语文学习心理指导实验研究报告.语文教育.20054

6“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教育丛书”。 天津教育出版 2005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热门资讯

top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