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消息:
! 今天是

新闻资讯 > 教研科研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辩证关系

2015/12/11 19:48:40   来源:本站   作者:于成君   人气:7670次
    由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重和文言文自身的特点,也由于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部分所占比例、题型等原因,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文言文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大半壁江山。而在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对于语言文字和文学、文化关系的处理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一味重视语言文字教学,满堂课翻译课文,忽视了文学、文化教学;二是一味地理解、分析文章而架空了语言文字。其实,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问题,也是长期困扰高中语文老师的一个大问题。早在1997年,钱梦龙先生就提出这样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时至今日,“言”与“文”的关系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变得更为突出。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 “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着重理解其思想内涵,领略其艺术特色”;“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古诗文阅读中的障碍,教师可适当点拨”;“重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讨,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规定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4.鉴赏评价: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江苏的考试说明都已经明确要求我们,无论是高中语文教学还是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都要求高中文言文教学必须做到语言文字和文学、文化并重。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言”与“文”的关系,做到文言文教学中语言文字和文学、文化并重呢?

一、       夯实语言文字基础,需要融汇文学文化教学

文言文的语言文字基础包括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 。这些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方法,必须讲解透彻,指导到位,训练有方。应该积累的知识必须落实到位。并重视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形成能力。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要通过比较差异,让学生知道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要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使学生学会把文言文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力,提高自学能力。

  当然,我们说夯实语言文字基础,并不是说机械地灌输文言文的语言文字,而应在语言教学中贯穿文学文化教学。比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文中跟孔子政治观不同的有哪些人?这些人里面谁反对孔子的态度最为强烈?当学生回答是桀溺的反对态度最强烈并解说理由时,这位老师顺势提问“桀溺的反对语气尤其体现在哪些词上”,再引导学生比较区别“岂若”和“不若”的不同语气,让学生明白“岂若”是反问语气,比“不若”语气更加强烈,从而着重从“岂若”上读出桀溺强烈的反对态度。当有学生回答是荷蒉者反对态度最强烈时,老师就引导学生读出“哉”字的强烈惋惜,引导学生体会“斯己而已矣”中有无“而已”的区别,从而读出“而已矣”中荷蒉者的强烈劝诫和感叹。这位老师从文学的角度设计这两个问题,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根据语气词读出隐士的态度,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岂若”和“不若”两个词,体会到它们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并更好地掌握了“哉”、 “而已矣”这些虚词及虚词连用的表达效果。

二、传统文学文化教学,需要强化语言文字理解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着重理解其思想内涵,领略其艺术特色。”“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这些都规定了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把文学文化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高中课本里的文言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大量优秀文化,是我们语文课堂上文学作品教学的宝贵资源。朱自清先生曾说:“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可以止于理解和欣赏,增加一番文化见识。”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在夯实语言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重视对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深入地把握作品中的鲜明形象,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情感倾向,学习文章的艺术手法,品味作品的语言。运用现代观念来理解、把握作品的内容,拓展文化视野,汲取人生智慧,并以此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有位老师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就能联系现实分析孟子仁政思想,让学生对课文有鲜活的理解,同时又巧妙有效地落实了文言字词。这位老师引导学生说:“孟子的思想在当时极具进步性,即使在今天,我们当代社会依然有很多政策、主张都有着孟子思想的影子。请同学们说说看,假如用现代的理念诠释孟子的思想,文中的那些句子能够说明问题。可以边读边讨论。”一个问题纵观全文,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古人的作品,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学生的回答很活跃,且都能利用文中的语句进行解说。当学生回答“不违农时……,符合现在的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时,老师就趁机让学生说出“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和“数罟”的意思。当生回答“谨庠序之教……,先物质后精神,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时,老师不仅予以赞许也强调了“谨”的含义和“申之以孝悌之义”的特殊句式。当学生回答“五亩……注重对自然的利用,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符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的思想”时,老师又让学生说出“树之以桑”中“之”和“树”的意思。

又如古人在室内坐的位置颇为讲究,室内坐东朝西的位置最为尊贵,其次依次为南坐、西坐。这点在《鸿门宴》里有精彩描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自坐东向,正是他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表现。项羽“让范增坐南座,仔细看来,在项羽眼中刘邦地位还不如其谋臣。巧伯为项羽叔父,但项羽是主帅,不能让尊位于他,只好权变一下,与其同坐了。我们在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文化常识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品味作品的文学意蕴,更好地了解了项羽这一人物额性格特征,并加深对“东向坐”、“西向侍”这些词语的理解。

三、学生反复诵读涵泳,深化文与言的辩证理解

追求文言文教学中语言文字与文学文化的统一,还必须让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涵泳,并在此基础上积累背诵的意识和习惯。清代桐城派刘大提出“因声求气说”是文言文学习的法宝,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诵读。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文章中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和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了深切的体验。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体味文章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记背,可从中积累名言名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获得精神滋养。

四、结合高考考查要求,区别不同年级特点,做到二者教学各有侧重

高考无疑是高中教与学的指挥棒,它的每一点要求,每一项考查内容,每一种题型,甚至每一分值的变化,都会牵动每一个高中老师和学生的神经。高考文言文部分既有对语言文字的考查,又有对文学文化的考查。学生明白了这点,就能自觉主动地把文言文语言文字和文学文化的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我们说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并重,并不意味着在高中三个年级段都平均用力。相反,由于不同年级特点,我们在对待“言”与“文”关系时应区别对待。由于初中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重“文”轻“言”的现象,高一年级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普遍欠缺。学生读懂文章大意都很困难,这种情况下进行文学文化教学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高一年级应该偏重语言文字教学,而高二、高三年级再逐步加强文学文化教学,最后做到“言”与“文”并重。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热门资讯

top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