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消息:
! 今天是

新闻资讯 > 教研科研

在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

2015/12/11 19:35:41   来源:本站   作者:吴娟   人气:5305次
        文以载道,古今亦然。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作为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古诗文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显得尤为突出。因此,不仅必修课增加了古诗文篇幅,选修课也出现了诸如《论语》《孟子》选读,《传记》选读,《史记》选读,《唐诗宋词》选读等古诗文。那么怎样才能让古诗文教学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教学策略:

一、加强诵读,品味语言,

    教学古诗文,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读懂,认真并反复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鉴赏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的,要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语言、细嚼慢咽。品读语言的方法很多,可从关键词语、句式、表达方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修辞方法、节奏、平仄等方面入手。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写祖母时,重在突出她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因为这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写法与前或以景抒情、或以人物旁白为叙事主线大不相同。我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找出最感动你的地方,用现代汉语转述一遍,说说你为何深受感动?学生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谈: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讲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喃喃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也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然后在此基础上品析关键词的妙用:这三句话中一个“久”,一个“待”,一个“阖”所包含的意蕴可谓深矣。最后同学们在多次诵读品味祖母的语气语调及蕴含的情感中会感受到作者担负着复兴家族责任的压力与动力,长辈的这种关爱越多越深,作者身上的分量就越重。正因如此,归有光便更加发奋读书,埋头苦学,希望能实现长辈的愿望。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语文课尤其是教古诗文就是要带动学生这样细细品味语言,我们古典文言的魅力就出来了,学生就会喜欢上民族的语言,就会接受语言承载的思想文化。

二、运用方法,加深理解

教学中若能适当运用引、仿、化三种方法来进行教学,不仅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对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1 引-即引用古诗文。我注重在课堂上创设运用语言的情境,指导训练学生引用文言,尤其是引用名句,使文章厚实而优雅,添加文化含量。我常常圈定或让学生自己划出喜欢的句子,熟读成诵后我再设计几道题目,要求学生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名句。

如(1)学了《陈情表》,设计这道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管个人也好,政党也好,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尽管也会得意一时,但最终必落得“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的境地。 (可填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茕茕孑立,行影相吊

2学了廉颇蔺相如列传,设计这样的题目:什么是心系天下的情怀?面对廉颇的恶言及宾客的怨言,蔺相如却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值得人敬佩。而早在北宋年间,范仲淹就在《岳阳楼记》中用“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给我们做了诠释;南宋年间,爱国诗人文天祥面对国难当头,在《过零丁洋》诗中用“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可填“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引用文言或名句,看起来只是一种技能,其实不然。学生为什么选这句而不选那句,首先他必须对这些句子的表层意思和引申义 、比喻义理解准确才会引用恰当。其次更深一点地说引用意味着学生对这些句子的情感接受和价值观的认同,这不正是传承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吗?德育正是依靠这样生动形象、精炼丰富的语言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心灵里,学生在理解和品味文本的同时,也就领会文章的历史现实意义,可谓润物细无声。    
     当然恰当的引用非朝夕之功,除了理解准确外,还要注意长期的积累和训练。教师一面要指导学生分专题归纳,另一方面要多精心设计题目,反复训练,使学生形成引用的习惯,提高引用的质量。 
2、仿-即仿写文言文。可仿写句子仿语段,仿篇章结构,仿语言风格,仿意境,文白夹杂别有味道。文言作文是考场作文中的稀有品,2001年高考时南京考生蒋昕捷就是以文言的形式写了《赤兔之死》,成为当年高考作文的扛鼎之作。作文中 虽有点硬伤却瑕不掩瑜,专家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03年北京101中学耿亮同学也用文言写了篇满分作文《转折》,也是名噪一时。
    文言文写作是新教育的需要。一是新课标调整了文言文的比例,新教材中的文言文数量增加了不少。二是新教材在文言文编排上有了新的调整。一改文言文单独组成单元的编排模式,而把文言文同现代文直接组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形下,笔者认为,除了加强文言文的阅读量外,适当的文言文仿写练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加大学习的兴趣。文言简洁、凝练,富有表现力,而写作浅易的文言文,是学生个性的一种体现。
如何写好浅易的文言作文,笔者认为,仿写对联及仿写古文经典不失为一个好的练兵场。我常指导学生仿写对联,如曾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对,学生则以亲自然,远人为,此乡村所以令往也;亲人为,远自然,此城市所以令怠也亲诤友,远佞人,此智者所以智也;亲佞人,远诤友,此昏者所以昏也来仿作。
   当然, 仿不能够简单地理解为对语言的摹仿,仿的过程也是德育的过程。如学生在背诵《陋室铭》后我对学生说能否模仿《陋室铭》一文写一篇《攀登铭》。有一学生写道:  

路不在远,能走就行。年不在高,有志则灵。千难万险,唯吾树旌。春来万山翠,谁知寸草心。参天有大树,试干九霄云。人生拼搏路,逞豪情。无真险之阻耳,恐自身之惧心。学海无涯路,书山攀登径。屈子云:何惧之有?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借助赞美简陋的居室来歌颂自己高尚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攀登铭》则顾名思义是要体现自己敢于攀登书山险峻之路,实现凌云之志之豪情。作文即做人。仿不是纯粹的文字游戏,而是借文言的辞采书写自己的真见地真性情。

学写文言文,学习成本不低,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非常之多,如果学生本人不太喜欢文言文,又不能熟诵古典范文,不注重积累,如果没有“熟读唐诗三百首”的精神及借用古典范文的形式,来表达你主题创新的内容,而只是为了拿高分去啃文言文,那么仿写文言文是不可能成功的,也是极其痛苦的事。当然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比较难写的文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在考场作文中,没有充分的把握,最好不要玩这种把戏。

3、化-即化用古诗文的语言,把相关的词句很巧妙地融化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又赋予其新的内涵,表现出新的境界。如苏轼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化用李白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用谢庄《月赋》随千里共明月。我曾让学生写过一段景物描写,要求化用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里的意境。有一位学生写道:那晚我第一次露宿在长江边,湿热的江风一阵阵吹过耳旁,痒痒的。抬头,星光并不多,湛蓝的天空似乎特别高远深邃。月亮渐渐升起来,皎洁的月光洒在起伏的江面上,月夜下的江面竟是这般宽阔明亮呐!夜深了,开始涨潮了。江水哗哗哗、哗哗哗,一阵阵冲击着堤坝……

三、开展研究,深入学习

中华民族历来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著称于世,我国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博大精深。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为我们伟大的民族拥有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感到自豪面对中华传统的经典文化,国人并不缺乏文化自觉性,也不是对国学的认知度差,而是因没有机会接触与学习,没有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最终造成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同不够,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性学习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新课改的一大特色就是专门设置了研究性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古诗文中有很多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地方,我们不能放弃这块德育的阵地。近几年已有好多学校开展了关于我国传统文化专题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也是异彩纷呈。我校去年开展了走进经典的读书活动,细分各类专题,如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名人,研究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研究一种意象,研究一本书的某一特点等。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已和一定的人、事、名胜古迹、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紧密融合,抽象的理念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生动有趣,雅俗共赏。这种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如传统文化之中国文字对联——传统文化的瑰宝研究性学习花灯的由来  小院落 大文化——“四合院与传统居住文化 研究性学习》等。同学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辨别、评价我国传统文化,加深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研究性学习是催化剂,催发了同学们内心深处的学习冲动,激发了大家的学习主动性,同学们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收获,更在研究中创新,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四、揣摩思维,汲取智慧

思维能力是写作的核心能力。无论是诸子散文、史学著作,还是诗经离骚、唐诗宋词,还是汉赋元曲、明清小说,无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借鉴古人的思维不失为一个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的办法。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很重要的一块就是传承民族思维的智慧。如学习诗经作品,我们可借鉴其中赋比兴及重章复沓的艺术手法;学习史记,我们可以获得写人记事遵从史实的写作真谛;学习诸家名师散文,我们可以体味到他们深邃的思想和缜密的思维;学习明清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虚构想象的妙处及人事沧桑的变迁……我们可学习挖掘名家经典作品中的逆向思维,可抓住其中的类比联想深化拓展,也可品味文中欲擒故纵,反话正说的匠心,还可体味创新思维带给我们的冲击。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饱受批评,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古人起、承、转、合的章法思维训练,培养出了数以百计的文学大家,写出了不计其数的灿烂诗文。为什么我们不能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对课文的研习揣摩,通过对语言的品读、运用,学习古人之纵横思辨,借鉴古人之写作技巧,从思维的高度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古诗文中汲取民族思维的智慧,来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归宿点,愿民族文化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热门资讯

top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