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研究教师教育技术创新素质的内涵,结合新课程理念,以及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分析实施新课程中教师的教育技术创新内容,探讨培养教师教育技术创新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教育技术;创新;内容;途径
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是我国颁布的有关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是指导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从教育技术的“意识态度、知识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几方面提出了具体标准。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教师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同时,新课程环境、课程理念、评价标准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成为创造性发掘课程资源的向导,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者。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开展工作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问题。
一、教师教育技术创新素质的内涵
(一)教育技术创新意识,指人脑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自觉产生利用教育技术积极改变客观现状的创造思想和欲望,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教育技术思路、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
(二)教育技术创新精神,即创造教育技术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自信心、坚持力、探索精神和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的品质,是教育技术创造力的源动力。
(三)教育技术创新能力,即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课题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它是各种能力的复合体。一般来说,教育技术创新能力是由通过教育技术创造性地确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等因素构成的。
二、教师教育技术创新素质的主要内容
(一)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运用教育技术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教育内容、教育环境、课程安排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综合考虑各种教育教学的功能和价值,结合本次新课程改革的目的,针对新课程性质、目标、价值和理念,运用教育技术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课余等活动,将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推进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因而,教师首先要有运用教育技术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能够正确地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例如,设计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 等课件。其次,在课余教育活动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教学知识延伸等。
(二)筛选、整合教育信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重要理念之一,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复制者,学生不再是现成知识技能接受的空白容器,强调教师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重要资源。因此,在推行新课程的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收集、筛选、整合教育信息,并具备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要善于把握有联系、有价值的信息,促进课程综合化;要善于从诸多信息中筛选出有创新价值的信息,进行整合,开发并利用教育活动信息资源。具体讲,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具备筛选教育信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的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体系重视开发利用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这是保证新课程体系实施的基本条件。例如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出现了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网上教学节目、卫星节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有了这些教学材料,学习者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从网络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信息与知识。用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得到了基础教育领域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同。所以,新课程中教师必须具备筛选教育信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其次,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新课程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有筛选教育信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要重点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多媒体软件等技术手段收集知识信息,指导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处理,使之变成有用的学习资源。
(三)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既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实施课程途径之一。所以,《标准》要求教师不仅会使用电子音像、卫星电视广播技术,而且要掌握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通信、仿真和虚拟显示技术等使用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教师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一是指作为课程的信息技术自身的知识整合能力,包括把信息技术课程各种知识联系沟通,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课程所含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和呈现能力。二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导媒体渗透到各种课程领域之中的能力。淡化科目界限,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将知识置于“虚拟”的真实情景中,将不同科目不同系列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揭示和呈现出来,让学习者在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对“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三是指充分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信息化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信息化社会之中,深切感受应用信息技术寻找或创新以及应用必要的新知识的信息文化生活,激发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内在动机和需要,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四)自身教育技术创新能力
教师自身教育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由教师的教育技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使用教育技术能力构成。首先是教师技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包括教育技术创造性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教育技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运用教育技术创造性教学能力,具体表现为把握教材时运用教育技术能力、运用教法选择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应变能力等方面。把握教材时运用教育技术能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运用教育技术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运用技术教法选择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现有知识,进行以培养学生为目标,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技术和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相结合进行教学设计。运用教育技术应变能力,要求教师根据教育对象和条件的变化,抓住最佳教育时机,运用有效的教育技术。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技术出现的突发情况,能够及时应变、正确处理,使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三、培养教师教育技术创新素质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技术创新意识
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先要实现由传统的“标准件”型的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念改变;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观念转变;由师道尊严和教师说了算,向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由单纯传授知识向重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
只有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才能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运用,树立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进而产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完善自身素质结构利用教育技术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态度。
(二)培养教师树立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思想是着眼于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而不只是对某种社会角色进行加工、训练。要激发教师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要从根本上革除旧有教育模式的弊端,由以教为主转化为以学为主;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既要突出课程教学为主的特点,以现代教育技术如电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网络教学等的培训为突破口,又要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特点、新成果和新趋势,拓宽学生知识面。只有通过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才能让教师投身到对自身教育技术的学习掌握中去,激发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学习欲望,保证教师教育技术的不断创新。
(三)建立与完善与《标准》相适应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
为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促进新课程实施,在新课程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结构上,要调整培训内容、技能和工具的比例构成,要突破学科的界限,突破陈旧意识的羁绊,突出教师技术培训,特别是能针对教育教学技术培训构件相对应的培训体系,对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创造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S】.2004.
(3)张进宝.中校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信息化,2005(12).
(4)李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深度访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1).
(5)乔爱玲.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新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6)孟凡琴.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报),2005(6).
(7)许瑞平.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研究现状的分析【J】.师资培训研究,2005(2).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