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消息:
! 今天是

新闻资讯 > 教研科研

高三化学复习课有效提问初探

2015/12/11 17:04:20   来源:本站   作者:丁顶   人气:6861次
 

 【摘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要重视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有效的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发端,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高三化学课堂有效提问有缺失;提高高三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缺失;策略;有效提问;问题探究性


      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所有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的探究活动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语)。教师的课堂提问如果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而要达到上述效果就要重视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因为有效的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发端,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    

      一、高三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缺失

      在高三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复习时间紧,高三复习中部分老师弱化提问,甚至不提问,“满堂灌”情况时有发生。在设计具体问题时又存在问题质量偏低,随意性太大,有大量的低效或无效提问等等缺陷。如:

      1、问题设计过于浅显,只停留在表面,缺少高三应有的思维深度。长此以往,必然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丧失化学复习的兴趣,无法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高考要求。

      2、课堂提问流于形式,有些是教师的口头禅,。比如“同意吗”、“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这些异口同声、非此即彼的回答不知掩盖和扼杀了多少学生的个性。

     3、问题拘泥于预设, 缺乏有效生成。教师预设好了每道问题的“标准答案”,势必使学生的思维受阻,课堂因而缺乏精彩的生成。

     4、提问缺乏目标指向,脱离学生认知水平,无法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5、问题思维层次不清,无法形成思维网络。

     6、问题表述过于直白,无法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这些低效或无效的问题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必然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课堂上没有有效的互动,缺少“唇枪舌战的交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觉得高三复习就是“炒剩饭”,思维水平没有根本性的提高,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最终陷入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和浩如烟海的题海中。

    二、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把握提问原则,深入研究学情

  (1)问题应当具有适应性。所谓适应性是指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所要探究的任务是否适应、相匹配,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艰辛,感受成功的喜悦。

  (2)问题应当具有连续性。所谓连续性是指以若干个主问题为中心,围绕主问题从不同的侧面或者不同的层次连续提出问题,使学生对主问题的探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3)问题应当具有挑战性。所谓挑战性是指问题应具有能使学生参与更复杂的思维活动的潜力,能激发学生高水平的参与,提高学生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关注“迷思概念”,及时查漏补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记住了科学概念的定义,但没有真正理解科学概念的实质,有些是模糊甚至是错误的理解。这种在学生头脑中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叫做“迷思概念”,迷思概念的存在会影响学生对新概念的正确理解,这是因为学生花了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建构自己的朴素理论,他们无论在感情上还是理智上都离不开它们,[1]这样就形成学生的学习障碍,而这些迷思概念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案例1:在复习“化学平衡移动”时,有以下课堂对话。

师:对于反应2HI(g)H2(g) +I2(g),你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吗?

生:可逆反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

师:如果恒温恒容下充入a mol HI气体达到平衡后,之后再加入a mol HI气体,你认为平衡体系会有哪些变化?

生:恒温恒容?(支吾)平衡应该不会移动吧?(猜测,不确定)

师:为什么呢?

生:(思考)恒温恒容只是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与原平衡相同,两平衡等效,何况此处加的与原来相等的量,所以平衡不会移动。

师:那按你的意思可以认为HI的转化率也不会变?

生:是的,因为平衡没有移动。

从以上对话可以看出,该名学生没有很好地将化学平衡的移动、等效平衡和反应物的转化率三个概念区分开来,认为只要是等效平衡,平衡就不移动;如果平衡移动,反应物得转化率就会发生变化。

高三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化学课程学习,在进行系统化学复习之时,头脑中存在一些迷思概念是很正常的,面对这样的情况,高三化学教师就必须能准确诊断出学生复习过程中的迷思概念,进行查漏补缺,有针对性的选择复习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有效提问,实现概念的转变。

3、利用“二段式”设问,诊断认知差异

   所谓的二段式,指提问第一阶段问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正确性,通常是“变化趋势是什么”“如何变化”等提问方式,第二段则是探究学生之所以持此种理解的理由,通常是“你的理由是什么”“你为什么这样理解”等提问方式。二段式提问旨在深入探知学生的认知结构,知晓学生对概念的真实想法,以便在教学上给予适当的协助,最终实现概念的转变。

案例2:在复习“化学平衡”时,遇到如下两个例题:

例1、把氢氧化钙固体放入蒸馏水中,一定时间后达到如下平衡:

Ca(OH)2(s) Ca2++OH-平衡后加入OH- 氢氧化钙固体的物质的量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例2、将a mol NO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NO2的转化率将            

这两题都是基础试题,我在讲解的时候,把例1问题改成“平衡后加入哪类物质可以降低氢氧化钙固体的物质的量?你的理由是什么。”例2的问题改成“NO2的转化率变化趋势是:(1)变大(2)变小(3)不变 理由:            ”

   通过二段式的修改问题进行提问,能深入探测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单纯靠猜测得到正确答案,有利于诊断学生存在的认识差异。

4、设计探究问题,提升思维水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探究性,即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探究的价值。有探究价值的课堂提问应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所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起全体同学的中度焦虑,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二是学生要能应用已有知识和条件,通过充分的思考和实验,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解决问题,且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上起到积极的作用。[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辩论,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才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提升思维水平。

案例3:复习《金属镁铝》时有如下教学实录

师:许多金属都能与水反应,其反应剧烈程度可作为金属活泼性的判断依据,你所知的镁铝与水反应情况如何?

生1:镁与水在常温下基本上不反应,只能在沸水中缓慢发生反应,铝与水不反应。

师:(问题1)钾钠与冷水反应很剧烈,而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镁铝仅次于钾钠,为什么它们与水反应剧烈程度相差如此之大呢?

生2:因为常温下,镁铝在空气中都容易生成氧化膜,具有抗腐蚀能力,氧化膜的存在阻止了镁铝与水的接触,所以反应缓慢或基本不进行。

师:怎样证明生2的判断呢?

生3:将镁铝表面的氧化膜除去后,再与水反应,若反应明显加快或能发生,说明推断正确,若无明显变化,则推断错误。

学生实验1:将镁条用砂纸擦亮后放入水中,将铝片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片刻后漂洗,再放入水中。

实验现象:去氧化膜前后,与水反应没有明显变化。

(学生相互讨论,感觉问题很棘手,难以找到突破口)

师:能否根据活泼金属与水反应的产物进行类比分析?

生4:镁铝若与水反应按理也应生成碱和氢气,但生成的Mg(OH)2和Al(OH)3难溶于水,包裹在金属表面,保护了金属,阻止了与水反应的继续进行,就像铝铁遇到浓硫酸、浓硝酸“钝化”那样。光亮的镁条和沸水是能够反应,可能是因为加热可促进氢氧化镁溶解,从而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设计实验验证)

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必然会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思维的碰撞。在活动探究之前看似无意的回顾镁铝与水反应的知识和实验现象,但从来的探究过程来看,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展开“探究镁铝与水溶液发生反应”的活动提供知识的固定点和出发点。[3]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艺术就是提问的艺术,教师的提问于课堂有效性的实现至关重要,它是教学板块的粘合剂,同时还是学生思维的触发器。只有唤起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认识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邓阳 王后雄.利用二段式测试诊断高三化学复习中学生的迷思概念[J].中学化学教与学,2011,(5):5-7

2、刘四方.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思考——基于化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案例研究[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10):20-23

3、胡安华.高三化学复习探究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中学化学教与学,2011,(6):44-46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热门资讯

top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