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消息:
! 今天是

新闻资讯 > 教研科研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校本课程模式探究

2015/12/11 12:31:18   来源:本站   作者:郑海霞   人气:5551次

    摘 要: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课程开发,将课程开发的权利下放,将课程开发的资源重新分配,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也使得课程开发适应了学生的差异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为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和机遇。他推动了教育模式的变革,我校在探究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校本课程基本模式,并用于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希望为中学校本课程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 校本课程 课程模式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也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通过教育制度内权利资源的重新调整优化配置来提高教育效益以及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得到新的发展。

因特网、城域网、校园网的不断建设与改善,使得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弥补传统资源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而不能满足课程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多媒体计算机交互性和超文本链接等非线性组织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思维模式,同时计算机网络也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讨论学习创造了平台,而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评价与管理,更加有利于保证课程开发的质量。

    而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是主要的决策者,将教育教学研究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审视,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使得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变成研究型学者型教育者。最重要的一方面是中学校本课程赋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尝试将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课程的模式开发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一、理论指导

    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各种理论的指导:首先,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采用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主建构的,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是学习者的帮助者。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是权威与依赖的关系,而是师生双向参与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最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来优化教学,要使这些先进技术为师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广阔的空间,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紧紧围绕这些理论,以他们作指导来进行有效开发,可以说中学校本课程是这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二、技术支撑

    中学校本课程的技术基础包括硬技术,软技术。硬技术是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网、因特网的出现,电子阅览室、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还有多媒体综合教室、微格教室、虚拟实验室等,这些都为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软技术是指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参与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前者通过专家的研究以及教师的实践来不断地丰富完善,后者需要对教师展开培训,培训教师查询、搜索、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模式探究

    (一)、准备阶段

    1、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有校长,主管课程副校长,教研科中心教导处的负责人组成,对课程的开发作出决策;成立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指导小组,由资深教师,课程专家参加,起草课程开发总方案,组织学习收集文献资料,促进教师和校外专家的联系合作;成立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小组,其任务是按照课改宗旨制定课程开发具体方案。聘请网络技术专家,管理维护网络。在这个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是不仅要有技术上的专家,更要有课程理论上的专家,要以课程为主,组织机构要取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很有必要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因为学生才是课程的接受者,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决定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合理与否的依据。

    2、开展校本师资培训

    优良的师资力量是开发优秀中学校本课程的保障,所以我们要开发以校为本,有的放矢,优质高效的师资培训,让老师有正确的中学校本课程意识,明确的教育哲学观、课程观、教学观,能快速辨别和自觉抵制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不正确观点行为。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并理解领会中学校本课程学与教的特点,能够单独开展优质高效的校本活动。对教师进行相关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在这个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是校本培训以教师自学为主,并与同事间相互交流、讨论,必要时请专家作指导。

    3、构建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构建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并且平台软件的选择在很大程度影响到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在平台软件的选择上应该考虑到交互性,使用该平台软件除满足知识点的传授外,还应具备实时交互、讨论等功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要考虑到可操作性,平台软件的操作应尽量简单,让教师轻松实现对中学校本课程的管理。

    (二)分析学校、学生与教师现状,确定课程开发目标

    首先教师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别对各年级学生调查得出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以及社会需要学生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找出现有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其次还要调查分析学校资源优势,包括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才能,学校的传统文化优势。最后还要调查学校的图书资料、信息技术设备、活动场地、办学经费。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学校所能利用到的外界资源。

    (三)根据教学目标设定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定要符合简单到复杂,一般到特殊的原则,要符合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方面的要求,同时要尊重教师与学生独特性和差异性。具体的课程内容可以是以下的内容:学科学习拓展型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发明探索类型如物理、化学、地理等;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如摄影、礼仪等,体育技能类如游泳、武术、体操等;艺术类如文学、音乐、舞蹈、书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获取、利用信息的技能也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可在课程设置方面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探究内容,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中学校本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并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中学校本课程的时空范围,提升中学校本课程的实施水平。总之,在内容的设定上,我们一方面要改变过去过分注重智育以及对知识的传承,中学校本课程内容要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改变以前课程结构的过分独立性,要加强课程结构内容的综合性、选择性。还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现时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包括页面设计、框架设计、内容设计。页面设计要简洁、清晰、美观,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遵循美学规律,适当地搭配颜色、明暗程度。友好的交互页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而框架结构则指导航结构的设计,导航要清楚自然,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非线性超文本链接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促进学习的灵活性,有利于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内容设计是课程设计的核心部分,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学校本课程内容表现形式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体化、超链接结构形式,信息技术将成为中学校本课程体系呈现的载体,其内容设计有如下特点:单元化,综合化,围绕一定的主题,综合跨学科的多样性的课程内容,也就是说,设计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掌握多方面的课程内容;问题化,在信息化教学中,始终以问题作为学习的开始,促使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得开展探究活动,寻找问题答案,在此过程中就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活动化,课程内容可以是基于信息资源与工具的各种学习活动;信息化,利用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同时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学习工具。

   (五)校本课程的编写

    校本课程的编写是课程设计阶段的总结,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载体,是教师教学的参考,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南,也是为了中学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也为以后教师的教学提供有效的依据。校本课程的编写要本着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要与已经确定的中学校本课程内容符合。在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上,要时刻考虑到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与学生教师水平,确保各活动实施具有可行性。在指导各活动具体实施十要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资料,构建学习平台,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景,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学会变为会学。总之把信息技术作为解决中学校本课程问题的重要手段:搜索与筛选、讨论与分析、应用与解决、反馈与展示,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

   (六)课程开发资料收集

    这里的资源一方面包括硬件资源,各种设施设备,如多媒体教室、网络实验室、微格教室、校外实验场景等等。开发整合运用好学校现有的资源环境,另一方面指软件资源,软件资源学校可以在市场上购买,也可以组织本校的老师自己编写,还可以别的学校机构合作,也可以从网上下载效能工具、通信工具,还有各种媒体素材资源,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等,尽量实现资源的共享,避免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以节省人力物力。

   (七)中学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中学校本课程的实施是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体现课程价值的实质性环节。所谓课程的实施就是将课程上的内容赋予实际,利用构建的网络平台以及其他软件来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实现资源的共享,并创建跨时代的具有交互性的虚拟社区、虚拟实验室,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信息素养,而且可以培养创新精神。

    同时在实施中,注重管理的档案化,评价的量化,使得学生可以自我评价,还有学习结果的作品化;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之间要多交流多沟通,这样才能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想办法让所有老师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使学校形成一种民主的课程开发氛围而努力。总之课程实施这一阶段是利用课程开发的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质性阶段。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校本课程的评价不仅要评价网络平台及资源的科学性、有效性,教学方式的合理创新性,而且要对教学目标及内容进行评价。在评价的时候我们要采取这样的评价原则:采用最新的评价方法,比如说学习契约,结构化量规评价,范例展示评价,学习档案评价;在评价中重点要放在课程的实施过程,而非结果;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参与评价的人不仅仅专家与老师,而且还要包括学生与社区人员;评价标准的多样化,这样可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评价氛围。

    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课程开发者群体化,实现课程内容的电子化,并实现开放式,可扩展式教材,从而使老师和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2]钟启泉主.课程设计基础[7]廖哲勋.关于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

[3]薛心澄.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设计的知识基础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热门资讯

top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