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参与探究、设计实验、小组讨论等形式,最后归纳得出结论,从中找出探究规律,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化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问题情境 猜想 交流与评价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不将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的过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内容更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科技的发展,重视体现师生、生生和新教材之间的交互对话,使教学变成一种充满睿智的持久战,为师生提供了共同拓展创新的平台。所以,我们必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点一滴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探究环境,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在此浅谈一下自己对探究式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首先要创设探索的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仿佛就像电影中放过的引人入胜的片段在生活中的回放,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好奇心。教师也可以通过具体的演示实验以及分组实验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刺激他们的感官,促使他们积极动脑思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已学过的化学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的背景提出问题,也可以将问题呈现给学生。
案例(一):“酯化反应”的探究教学
导入(一):先播放电视节目《家有妙招》,其中涉及各类家常小炒、烧菜类,很多肉、鱼类菜肴在烧制的过程中,厨师都会放入食醋和料酒,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自然地从而引入乙酸乙酯的教学。
导入(二):联系实际,红葡萄酒为什么储存时间越长,质量越好;苹果、菠
萝、香蕉等等,为什么会有香味,再引入乙酸乙酯。
案例(二):Fe(OH)2的制备方法探究
方案(一):化学中,我们已学习过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同学们知道了:盐和碱反应能生成新盐和新碱,请同学思考一下,用什么样的反应能把Fe(OH)2制出来呢?
学生:FeSO4和NaOH(教师演示实验,用FeSO4与NaOH反应制Fe(OH)2,学生开始观察,片刻)
教师: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了?有没有从中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最后得到了红褐色的Fe(OH)3沉淀,而没有Fe(OH)2。
教师:以上实验说明了Fe(OH)2不稳定,很容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Fe(OH)3,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防止这样的现象发生呢?
学生:隔绝空气。
这样便有了改进后的方案二和方案三
方案(二):如图1
I Ⅱ
图1 实验装置 图2 实验装置
教师:第一步先将NaOH溶液加热煮沸,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应该是赶跑其中溶有的O2吧。
教师:确实是这样!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从而达到了赶跑水中溶解氧的目的。加NaOH是用长滴管伸入FeSO4溶液的液面以下滴加,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哦,我知道了,还是是防止空气随NaOH进入溶液中,影响实验。
教师:很好,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还要先在FeSO4溶液上滴加了一层苯,目
的是防止空气与FeSO4溶液接触。总之,一切的一切都为了防止O2遇见反应物而影响实验效果。
方案(三):如图2
教师:用NaOH溶液、铁屑和稀H2SO4制备Fe(OH)2。I、II中分别放的是稀H2SO4和铁屑,NaOH溶液。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试管I、II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下一步应该是做什么呢?
学生:肯定是跟防止空气进入有关系。请让我想一下,我清楚了:检验II出口处排出的H2的纯度,当排出的氢气纯净时,再夹紧止水夹,这样由于I中的压强变大,把FeSO4溶液压入II中的NaOH溶液中,而且FeSO4溶液中溶解氧很少很少,这正是我们所想要的。
教师:太好了!我想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生成FeSO4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呢?毕竟II也是和大气相通的呀?
学生:既然I中反应生成H2,它必然一直充满试管I和试管II,所以外界空气不易进入。
教师:哦,原来不论你怎么变换原料,改进方法,宗旨都是为了要隔绝空气。所以,我们大家在想问题时,一定要抓住重点、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案例:探究氯水漂白性的实验活动记录:
[观察]:氯气的颜色:黄绿色;氯水的颜色:黄绿色
[结论]:氯水中含有Cl2。
[实验操作]: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盐酸和氯水,各滴在两片蓝色石蕊试纸上。
[实验现象]:滴有盐酸的试纸变红,滴有氯水的试纸中间变白,外圈变红。
[分析与结论]:氯水呈黄绿色,说明氯水中溶有游离的Cl2。滴有氯水的蓝色石蕊试纸外圈变红,说明氯水中有能使试纸变红的酸;中间变白说明氯水中有能够使有色物质褪色的特殊物质。
[问题与思考]:Cl2溶于水发生如下反应:Cl2+H2O=HCl+HClO。溶液中的水
和盐酸都没有漂白作用,能够使有色物质褪色的物质是氯水中的Cl2还是氯水中的HClO呢?还是两者均有漂白作用?
请你参照上述已完成的部分活动记录,自己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到底是哪种物质具有漂白作用。
[学生]:可以假设是氯水中的Cl2起漂白作用的嘛!
三、验证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案例:氯水漂白性实验再探究
学生根据猜想和假设,动手实验:
[实验操作]:将干燥的石蕊试纸置于干燥的Cl2中。
[实验现象]:试纸不褪色。
[分析与结论]:使有色物质褪色的不是Cl2,而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
四、探究式教学的点滴体会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书本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务必正确处理好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过多牵引。一言以蔽之,教师要舍得开放自己的课堂,善于挖掘自主探究潜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化学素养。
教育改革道路上纵多实践证明:围绕着让学生仔细考察真实现象,探究由老师和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来设计课堂,能促进学生情感的投入、记忆的保持和知识的理解。在尝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开发,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提升,改变传统的“教师一桶水,注满学生一碗水”的教学行为方式,让学生自己取水,而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要饮水思源,不断激发他们去寻找取水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龙运海.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探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5).
[2]刘四方,刘永舜, 任渠, 等.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中学化学
教学参考,2004,(5):26-29.
[3]邹庆松.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讨[J].化学教学,2005,(8)
[4]刘知新.探究式教学的特征[J].化学教学论,2004.(6)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