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消息:
! 今天是

新闻资讯 > 学校管理

考题在前,我们将何去何从?

2021/12/24 17:25:27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人气:7177次


 

2021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全国甲卷)是这样的: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这道考题审题立意并不难。难就难在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这个大背景,用具有时代感的材料来阐明我们如何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去实现大有作为。

可为与有为,一字之差,意蕴不同。可为是条件、是基础、是机遇;有为是态度、是能力、是行动。把我们置换成考生,身处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立足岗位,主动有所作为,力争大有作为?

当前,学校的发展面临新的临界点,广大学子的成长拥有更加广阔的可能性,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阶段。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今后的道路就是笔直而又笔直的,质量生态就是纯洁而又纯洁的,相反我们还处在一个风险依然巨大的阶段。因此,这道“可为与有为”的考题我们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

考题在前,我们将何去何从?

正如材料中所言,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我们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所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要从我们所景仰的革命烈士和先锋人物等时代楷模的身上汲取敢为的勇气、愿为的自觉、善为的能力和作为的力量。

可为与有为,两种意蕴,关山重重。面临大有可为的基础和条件,面对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如果缺乏抢抓机遇的愿望、克难而进的勇气、同声相应的合力、善做善成的能力、砥砺前行的定力,期待中的“有为”只会成为镜花水月,想象里的“可为”也只会化为一声叹息,消逝在全市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演进之中。

可为与有为,现在和未来,中间要靠“敢为、愿为、善为、作为”来连接。我们身处这一大有可为的时代,共同画好这道连线,是我们的目标也是责任,如果连接不好,或者连线受到破坏,我们将重蹈覆辙,再次陷入难以想象的发展困境。果真如此,我们将如何回忆现在的“不敢为、不愿为、不善为、不作为”?也许我们会因为让大好机遇从自己的指缝里滑落而追悔莫及,也许我们会因为自己在学校上升的发展轨迹上施加了下坠力而默默自责,也许我们会因为自己在学校发展面临挑战的关头没能冲锋在前而惋惜不已,也许我们仍将继续自己的眼高手低、言高行低、破而不立和教而不研。

也许,“可为”将对我们敬而远之,我们将再无“可为”。

考题在前,我们将何去何从?

何去何从?其实,我们别无选择!

我以为,前文所有的“也许”都不会出现,是的,一定是的!

即使在附中发展最艰难的时期,我们也有大批同志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抱有朴素的附中立场,坚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不甘困境、坚忍图成,一代代积淀出“自强不息、务实创新”的学校精神。随着学校的发展进步我们又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有志才俊,他们负责任、有担当,传承宝贵的自强精神,坚持内生崛起,矢志后发先至,普普通通的岗位上将“精致、担当、卓越”的学校新文化发扬光大附中校园从来不乏先锋,越是在挑战和压力面前,附中人越是能洋溢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思致超越的自强本色和担当作为,是对可为与有为”这道考题最生动、最亲切的解读

考题在前,我们将何去何从?

何去何从?其实,我们已经做出选择!

生逢伟大时代,我们的未来都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立足本职工作,我们必须肩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履职尽责的方向和勇担初心使命的路径。

我们要从教育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时代呼唤和未来方向出发,坚持党建领航,坚持高质发展,坚持敢于竞争,坚持团结共进,为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培育新的品牌、新的活力和新的希望。

我们要致力于思想再解放,格局大提升,着力活力更强的实效;致力于价值再同一,校风大提升,着力文化更优的实效;致力于理念再升级,本领大提升,着力治理更精的实效;致力于品牌再鲜明,影响大提升,着力特色更显的实效;致力于责任再强化,效能大提升,着力质量更高的实效。

我们将在立德树人、深耕教研和深度教学上多向发力,无惧挑战、勇毅前行,奋力谱写好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附中篇章,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顶一下
(11)
100%
踩一下
(0)
0%

热门资讯

top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田家炳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大治路28号 电话:0517—83663291 邮编:223001
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13041215号 管理入口